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文化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几年前就已是千万富翁的郭长伟,为家乡建造渔港码头,宁愿成为负债新愚公,因为在他的心里装着一个梦。

日照“新愚公”的
海洋经济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正直

日照“新愚公”的海洋经济梦

满载而归的渔船停泊在日照阜鑫渔港本报记者任正直/摄

郭长伟,这位50岁光景,黄海岸边憨厚朴实的渔村汉子,拥有着独特的“财富”:一个用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建起的码头———日照阜鑫渔港。然而,由于渔港不收停泊费是公益性的,渔港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

站在码头上,郭长伟看着随着潮涨潮落船出船归的乡亲们,脚下是他十几年来带领大伙亲手建起的坚固防浪堤,堤外浊浪滔天,堤内水波不惊,几千米的钢筋水泥墩坝记载着他的付出和艰辛……

郭长伟出生在全国名镇日照市涛雒镇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世代以出海打鱼为生。

虽然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但是涛雒镇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渔港,渔民只能把船停泊在河岔里,一些大吨位的渔船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码头停泊,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大吨位的渔船越来越多,出归不便、运输成本加大、渔船保养维修难等窘况困扰着这里艰辛中守业的渔民。

表面憨厚的郭长伟,从不多言多语,其实内心灵巧,大脑充满智慧。不管是木工还是民工,修船还是建房,只要他看一眼,干一次,马上就能掌握,无师自通,村里人送他外号“万懂”。

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多公里外的青岛成就了郭长伟的传奇财富,成了日照当地农民工闯荡青岛最成功的人,身价已上千万。

富起来的郭长伟没有忘记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没有忘记家乡渔民的辛苦,加上涛雒镇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多次的挚邀,1997年,郭长伟毅然决然地终止了青岛的全部业务,回到涛雒镇栈子村,承包了近千亩海边荒滩,开始建造阜鑫渔港,郭长伟的人生之路再次发生改变。

没有专业的建港技术人员,也没有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依靠十几台普通且又老旧的推土机、挖掘机和自己研制出来的泥沙泵,在光秃秃的沙滩上,郭长伟带着自己的工作队演绎现代“精卫式填海”传奇,有时面对妻子儿女的埋怨,他只能把歉意埋在心底。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奋战,一个人工挖掘的内陆渔港初见规模,涛雒镇的十几个渔村,大小数百艘船只可以就近靠港卸货,避风,维修保养了,渔民上下渔船装卸货物也更便捷了,而且还省下了交通费、运输费、人工费和停泊费。

现在,进出港渔民在这里年交易额达到了20多个亿。看到这一切,让郭长伟心中有一种甜蜜的释然。但同时,他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现实:每年渔港堤坝围护和阶段性的清淤工程需要继续大资金量。而建港已经把他十几年的血汗钱投向了海滩,抛向了大海。他没钱了。

郭长伟屈指一算,从1997年到现在,整个码头投入已经超过亿元了。这远远超出了郭长伟的正常能力。

建港护港这十多年来,老郭仿佛一下子老了20岁,别人逗趣说他是“日照新愚公”,他淡淡一笑,因为他心里仍装满了沉重。其中的苦处只有他个人明白。

为省钱,全家都住在码头边的仓库里,生活质量都赶不上逐渐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儿子大学毕业,郭长伟苦口相劝其放弃了青岛舒适的工作,回家帮助自己。“但是,我现在连儿子的工资都付不起。只好说先欠着。”

目前,窘境当中的郭长伟不得已捡起自己的老本行,在外地开始干一些工程,赚些钱补贴到渔港。

人生如戏。十几年前就成了千万富翁的郭长伟,如今赚了个负债新愚公。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困境中的郭长伟看到了新的曙光。

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涛雒镇海岸带近160平方公里纳入海洋城发展战略。我的渔港能没有前途吗?”

郭长伟心中升腾起美好的海洋经济梦:随着日照国际海洋城的日新月异,经过政府规划,码头再扩大两倍,不仅能停靠渔船,又能发展旅游。那时,码头每年能够吸纳500万吨的吞吐量,是现在的好几倍。未来5年,进出阜鑫渔港的渔民年收入将达到100个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