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旅游酒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旅游酒店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线旅游预订价格战或接近尾声

从三季报来看,携程净利润同比下降1.94亿元;而艺龙是直接亏损了3310万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彭涵

从三季报来看,携程净利润同比下降1.94亿元;而艺龙是直接亏损了3310万元在线旅游预订价格战或接近尾声

火爆的OTA(在线旅游预订商)价格战,近期有了新的变数。

12月5日,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称:“艺龙高层与我们会谈时表示,将继续通过拓展特定渠道推动市场份额增长,并将在移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资。此外,艺龙还表示会定期评估优惠券效果,不会再主动升级价格战”———针对最后一句话,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锋认为,这场携程与艺龙“领衔主演”、集中在酒店预订领域的价格战“算是接近尾声了”。

沉默的艺龙

记者就“不会再主动升级价格战”一事求证艺龙,得到的答案却是“不方便透露”———即使高盛已经向外界发布了研究报告。这样看来,艺龙的回答是耐人寻味的。而携程旅行网资深副总裁汤澜向记者表示,“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主要视竞争对手的情况。”

这也不难理解:从三季报来看,携程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0%,为1.94亿元;而艺龙是直接亏损了3310万元。这样的亏损,对艺龙来说是三年来的首次。

这就是7月以来OTA价格战的结果,很难相信,此时的艺龙还会主动“升级”价格战;而沉默本身也能够说明很多问题:此时此刻,这家企业面临着多大的压力呢?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其对手携程,都在等待着艺龙的下一步动作。

杨彦锋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在携程与艺龙的团购酒店频道,“价格战”期间的标志性标签———“独家首发”或者“九折减一元”以及相关的产品都在陆续减少乃至下架。他认为,这至少说明双方都在“默认”价格战的降温。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还没有看到价格战停止的迹象。”汤澜告诉记者。这似乎说明,仅仅是“降温”,离携程想要的结果还有一段距离。

两大OTA的深度博弈

价格战是这样开始的:两年前,萎靡不振的艺龙开始了“返现低价”政策,并逐渐砍掉其他业务,全力专攻酒店预订市场。这个策略也奏效了———汤澜向记者表示,“我们一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都跑到对手那里去了。”进入2012年,艺龙的酒店预订量已经大致为携程的一半。在酒店预订的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的情况下,携程终于在今年7月宣布以5亿美元开始“参战”。

三季报出炉后,携程首席运营官孙洁表示,“我们观察到几大连锁酒店集团宣布退出消费返券,我们很高兴看到市场已经部分回归理性。”这点出了携程“参战”的原因:为了扑灭艺龙“返现低价”的这把火,携程不惜在旁边点燃一堆更大的火,将“氧气”抽干。

携程的意图很清晰:就是要逼迫对手放弃低价策略。对携程来说,似乎只有艺龙彻底回到产品、服务、技术和品牌的竞争———也就是汤澜向记者强调的“价值”的竞争中来,这场价格战才有停止的可能。“携程要不要价格战,得看艺龙”,汤澜向记者表示,“我们相信携程的综合实力将确保我们长期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在艺龙“服软”之前,携程会一直紧逼其后,并用价格战告诉它“你这么干挣不了钱”。

渠道之争加速

在携程加入价格战的一个月后,艺龙宣布入驻淘宝旅行。艺龙CEO崔广福以此为例,声称“开放库存是一种能力”。彼时,携程还没有对“开放库存”发表过值得关注的意见。

“开放库存的策略有利于后发者增加交易渠道、扩大销售,但是要损失一部分利润。”杨彦锋为记者分析道,“没有跟随‘开放库存’策略的OTA,是在‘增加交易,但是较少利润’与‘独家库存,利润较高’两端权衡的结果。”但是在11月,携程也宣布加入了淘宝旅行。“携程希望获得更广泛的渠道销售。”汤澜向记者表示。

某种程度上,价格战引发的市场份额之争激化了OTA们的渠道之争,“开放”就成了权衡的选择———这促成了诸如淘宝这样的综合性平台与OTA这样的垂直平台的深度融合,旅游产品的差异性、丰富性可能因此得到极大的扩充。这样的融合,被业内视为旅游服务市场迎来新一轮繁荣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携程对“开放”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12月3日淘宝旅行上线促销百款冬季出行特色商品,在已经入驻淘宝的OTA“三巨头”———携程、艺龙与同程中,只有同程参与了该次促销;而经淘宝旅行相关人士证实,此前三家企业都曾与淘宝旅行沟通过参与的事宜。对于最终未能参与的理由,携程则告诉记者“入驻淘宝旅行的时间尚短”。

专家表示,虽然渠道之争已经“劲爆”起来,但携程依然希望保证自己的控制力。开放之后,如何与淘宝旅行这样的大平台实现“合作共赢”,是携程需要摸索、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也影响着OTA行业最终的方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