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能源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能源环保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10年难获利页岩气投资需耐寂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10年难获利页岩气投资需耐寂寞

CNS供图

页岩气探矿权第二轮招标权如期公布。对于结果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意料之中的事”。

12月6日下午,国土资源部网站挂出了页岩气探矿权第二轮招标结果。结果显示,19个区块分别有3家企业入围。按照国土资源部规定,第一名为中标企业,第二、三名为依次替补企业。

对于开发页岩气的空前热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感叹,“最近有关页岩气的会议还真是多,以至于有的会议竟然由装备制造企业来举办,而且参加的人还不少。”

两家民企中标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结果显示,在19个区块中,共有17个区块被国有企业瓜分,其中地方国有企业拿下了7个区块。

此前广受业界关注的民营企业,在此次探矿权招标中只有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泰坦通源天然气资源技术有限公司中标,分别拿下了贵州凤冈页岩气二区块、贵州凤冈页岩气三区块。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表示,页岩气的第一轮、第二轮招标的区块都不是好区块,资源储量和地质条件都不好,对于那些实力弱、技术差的企业尤为困难。

“页岩气属于高风险、高投入行业,没有实力的民企做不了。”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研究院刘孙泱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资金、技术都是制约因素,“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

记者注意到,除中标贵州一个区块外,华瀛山西还入围了湖南龙山页岩气区块,位列第二名。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内部人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结果“在意料之中”,现在公司正在准备材料。但对于高风险等预期问题,该人士表示,其他事情现在不方便说,“还是等最终确定了再说”。

按照国土资源部“页岩气探矿权招标项目招标文件”的规定,得分第一名的中标候选企业为项目中标企业。该中标候选企业自动放弃,或中标企业未按要求提交勘查承诺书、未提交履约担保以及按有关法律规定取消中标资格的,招标人将按照中标候选企业名单排序依次确定其他中标候选企业为中标企业。当得分前三名的中标候选企业均放弃中标或被取消中标资格时,招标人将对该项目重新组织招标。

虽然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还未签字画押,已有更多企业开始瞄向第三轮招标。有消息称,国土资源部正在酝酿第三轮招标,目前正在选区块,可能向华北地区偏移。

至少10年难获利

页岩气开发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但至少10年左右中国页岩气很难获利,也就是10年之内中国页岩气很难商业化。”陈卫东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直言。

“在近20年时间里,页岩气不大可能成为油气生产的主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查全衡坦言。

“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大规模开发。”陈卫东说。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2020年页岩气产量目标测算,中国需要打出2万口井,10年内所需投资在4000亿元到6000亿元。这个数字依靠传统油气企业现有投资模式是绝对办不到的。

“只要是多元投资,有任何资本投资页岩气,我都认为是好现象。”陈卫东说,“如果哪个地方出现页岩气过剩,我倒是很高兴啊!”可目前页岩气发展正处于初期,正是需要大量投资的时候。“页岩气打出来以后谈过热还可以,但现在还没打出来何谈过热。”

虽然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发布了支持页岩气开发利用的补贴政策。但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喜表示,“我们研究后认为这个补贴政策有点苛刻。”

“如果按照财政部的补贴标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拿到补贴。”李玉喜认为,更好地财政政策是支持页岩气发展最为有力的动因。

在页岩气热开发下亟须环境冷思考。查全衡表示,“中美两国环境承载能力不同,中国长期开发使得中国生态更为脆弱。”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日前撰文指出,我国开发页岩气的技术可能需要从美国引进,所以美国遇到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很有可能会发生。除此之外,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地区主要是四川盆地、渝东鄂西地区、黔湘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偏远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分布也导致我国页岩气开发的环境问题与美国相比可能还有更加棘手之处。总结一下,我国页岩气开发环境问题将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耗用和污染、开采地的地理环境条件以及环境法律法规的缺失等方面,复制美国页岩气成功有一定困难。

“环境问题必须考虑,但没必要‘环境恐怖主义’。”张抗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