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综合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晓光:摒弃“管理官场化”的通病

【国有企业改革展望系列之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董晓光:摒弃“管理官场化”的通病

《中国企业报》:“国退民进”、“国民共进”、“国进民退”曾是国企和民企市场竞争中的几个阶段,您认为未来10年中国的国企又会面临什么样的一种格局?

董晓光:国企历史上曾经是国家经济的绝对主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逐步退出了很多市场领域。但以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国企为代表的国企,仍然占据了国家经济的主导命脉。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加强,国资委管理体系的完善,大型国企不但没有退出市场经济,没有逐步消亡,反而加强了竞争优势,并在部分重点市场继续维持着垄断地位。

过去十年,国企最重要的变化是“资本化”趋势,一部分国企通过上市或部分上市,进入了资本市场。特殊的“资本化”安排使得国企没有被简单地“私有化”,反而得到了更多资源,加强了市场地位。

未来十年,国企的“资本化”进程还会持续,这种趋势能帮助国企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拥有更好的资源和经营平台。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国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提高管理能力。这种管理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建立管理的标准。目前国企主要还是依靠绩效进行考核评价,还局限于经营结果的反应,不能满足大型企业的管理要求,需要建立管理的标准体系,有效指导并评价国企管理者的工作;

二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传统国企治理注重建章立制,维持静态平衡。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效率最大化。对于国企来说,通过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更有利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发挥管理团队的整体作用。“管理官场化”是国企的通病,但市场机制不会服从领导人的主观意志。任何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都要服从市场规律,发挥管理团队的整体作用,“管理官场化”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国资委正在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管理是实务性的社会活动,管理提升应该来自管理实践,来自管理理论的突破,也来自大型企业管理团队的集体思考。

随着国企的“资本化”趋势,未来国企的责任应该转向“融合式发展”———通过资本市场,融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市场经济建设,融合更多的经济资源参与全球化竞争,融合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传统的国企垄断领域。

“融合式发展”不是私有化式的退出,不是与民争利的垄断,而是更有效、更和谐地融入市场经济,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竞争与合作。

(董晓光系中土畜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