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浙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浙江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位一体”破解民营经济资本难题第七届中国民营经济论坛在杭州举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春霞

“三位一体”破解民营经济资本难题第七届中国民营经济论坛在杭州举行

尽管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营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容乐观的“困惑期”,金融监管体制局限尚未解除、廉价劳动力等资源红利渐渐消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迷、市场竞争环境紊乱、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民营企业。归根结底,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资本,只要解决资本难题,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困惑期”下的民营经济到底应该如何走出资本困境呢?

在刚刚落幕的第七届中国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论坛上,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答案。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宏观经济调控不能代替机制改革、实现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企资本难题。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明确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是未来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资本优势的重点工作。

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在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相关报告提到,民营经济进入了危机酝酿、扩散、爆发的时代,跨越这一危难的方法就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现状,实现金融体制的改革和民营经济的转型发展。

本次论坛指出,金融机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创新、区域资源的重整是解决民营经济资本难题的三大根本。

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事关金融改革的成败

资本难题是民营企业的最大难题,民间融资是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浙江,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7724亿元,同比增长26%,占投资总额的63.3%。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期,温家宝总理就开始强调要通过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来应对金融危机。可以这样说,能否把民间资本启动,把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特别是能否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放开民间投资还有助于扩大就业、抑制资产泡沫、增强市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等。

然而,纵观近年来民间资本的放行政策,从2010年“新36条”的颁发到前不久温州金改实施细则的公布,很难发现有什么突破性变革。这是为什么?史晋川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得出的答案是,垂直、大一统、单一的金融管理体制,是影响民间资本流动的最大障碍。

“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决定了目前民间资本流通的局限性。监管局限预示着改革危机,改革危机决定了改革力度。正如厉以宁在中国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论坛中所提到的,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是金融改革的关键,要彻底进行金融改革,还需要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有这样一种预想,如果将民间资本的流通放权到地方政府,在制度上减少审批,这将不仅能大范围启动民营资本,还能够灵活调节资本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科学技术的优化升级带来新的发展“红利”

有观点认为当下中国发展优势不复存在。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成本提升,人口红利不复存在;土地利用速增、各类产能开发殆尽,资源红利不复存在;改革前期潜力挖掘,改革红利不复存在。面对这一“唱衰中国”的论调,厉以宁在民营经济论坛上向数百名民营企业家表示,旧的红利消失,新的红利才刚刚开始。

毫无疑问,“唱衰中国”者误读了红利的意思。何谓红利?红利即是一种主观优势,而并非一成不变的客观物质。红利的消失是优势发挥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体现。旧的红利用尽,新的红利可以再创。科学技术的优化升级又将创造出新的发展红利。

人口红利可以通过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准的提升继续获得,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不再,但中国已迎来技工时代,这相对东南亚国家具有优势;土地、矿产资源虽然会减少,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用之不竭的资源,例如海水淡化、新能源开发等高新科学技术会带来新的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可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继续获得,新的改革措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不可限量的改革红利。其中,改革红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农村闲置资源转化为民营资本的“新土壤”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城乡一体化。然而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真正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镇,而是要打造一个“双向”选择的城乡环境,即“部分城市人口自愿迁至农村,部分农村人口自愿迁至城市”。这需要做到一点: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据统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再加上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不仅如此,在农村,根本就没有社会资本可言。但资源方面,土地、园林、野生、旧址故居……在农村可谓是潜力无限。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资本雄厚,然而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这就造成很大一部分资本外流,另一部分则因为没有“着陆点”而被闲置。一方有资源,一方有资本,两者结合,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信息不对称难题,便能让闲置的资本重归市场实现价值。农业、林业、渔业、牧业、旅游业等各领域企业的下乡,就是利用农村资源的重要表现。有专家预测,随着城乡双赢的凸显,民营资本在农村的活跃度将进一步加大,并逐渐形成三种劳动群体:一是有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三是下乡企业及企业基地。

厉以宁在第七届中国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论坛上有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说,中国经济就像骑自行车,骑得快就稳、骑得慢就晃,骑得慢就倒。中国民营企业潜力无限,但却被以资本为首的“枷锁”给套住了,只有让机制、科技、资源并举,通过“三位一体”进行资本改革,破解中国民营经济资本难题,才能实现民营经济又快又稳地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