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丝绸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丝绸中国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格尔:西部绸都领航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雪

依格尔:西部绸都领航者

“中国绸都南充之所以名副其实,就是因为有依格尔这样脊梁型的高端丝绸企业。”中国丝绸协会有关人士曾这样评价。对依格尔而言,其企业20余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史,以科学技术做后盾,突破传统丝绸业的层层技术壁垒。继而在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丝绸行业首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依格尔总经理汪明树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10年来,依格尔始终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革,致力于延伸丝绸产业两端,积极探索染化料技术的进步。同时,依靠四川省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主动牵头搭建技术平台,连接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和项目整合。

相继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3%—5%、近2000万元进行技术项目研发。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平台,以产学研为纽带,瞄准丝绸产业的高新科技,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针对丝绸产品易变色、易皱这一普遍问题,依格尔下大力气进行材料技术创新。经过科研技术人员的潜心研究,公司主导产品———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真丝家纺家居面料,在材料结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该项技术在国内的空白。

汪明树透露,今年年初依格尔与苏州大学共同启动了“高性能功能性桑蚕丝短纤维”研究项目,并将于今年年底完成。“这一科研成果一旦投入使用,将有效提高丝绸产品抗皱性能”。

不拘一格用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软实力。对于一心求突破的传统丝绸行业而言,人才更是难能可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充国有丝绸厂经历改革浪潮,一批技术骨干纷纷被请进依格尔,筑建了依格尔第一道人才蓄水池。年逾70的汪亮,按常理早应退休回家,却依旧被依格尔视为不可或缺的“不老宝刀”,被委以技术总工程师之重任,帮助解决公司各种技术疑难杂症。

提起汪亮,依格尔董事长张和才非常感慨:“即便是在节假日,汪总也一定钻进图书馆查阅各种技术书籍,已经积累几大本很厚的读书笔记,当我们需要一些精确数字时,他连织布机参数小数点后几位都能立刻提供”。

汪亮只是依格尔众多人才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在张和才看来,正是出于共同对丝绸事业的热爱,依格尔人才能汇聚一堂,为企业、为丝绸行业发挥自己的正能量。也正因此,依格尔也十分注重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

据了解,公司会定期对人才进行定责、定岗和定位的外派培训;聘用老国企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同时还吸引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丝绸行业专家,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

目前,依格尔拥有研发人员近30人,公司通过高收入、解决技术人员生活困难等方式,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在老骨干的带领下,公司还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每天选出不同课题让其进行研究和互相探讨,以此提高技术人才的专业创新力。

不计代价保品质

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依格尔生产各类丝绸产品180万米,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1500万元,分别是2007年之前的3.3倍、2.2倍和4倍。

在翻番的数字背后,依格尔人并没有忘记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品质和服务。在董事长张和才倡导的企业文化中,依格尔人专注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如今,依格尔生产的中高端丝绸面料、工艺制品、家纺产品和丝绸服装已享誉国内外,使普京、罗格、科比和姚明等政客名人都成为依格尔忠实的顾客。

张和才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次,国内一家加工企业买走依格尔丝绸面料后,发现面料有掉色现象。依格尔将样品拿到检测部门检验,报告显示没有任何问题。但客户坚持认为面料在经水洗后,水色不纯。后来发现,是客户对面料进行清洗的次数不够,使表面浮色没有完全脱落。即便如此,依格尔依然在该客户的下批订单中进行了一定补偿。

“有时自己吃点亏并不是坏事,反而因为长期对品质和服务的坚持,让我们与客户保持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张和才这样说。

南充市商务和粮食局科长张平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正是因为依格尔非常注重品质细节,其产品才能获得进入美国公司的经营权以及成为我国首家获得全球最著名的顶级商场———英国HARRODS(哈锐斯)商场通行证的企业。

除了令消费者满意外,依格尔的好品质还获得了业界同行的认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知名丝绸企业也经常跨省将产品送到依格尔进行加工。

“依格尔希望通过产品品质和诚信服务吸引更多回头客。”张和才这样说。在他看来,品牌是日积月累的好品质加好信誉。如今,依格尔正依靠高技术品质、良好信誉双轮驱动,稳步向前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