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丝绸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丝绸中国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六合破茧成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雪

百年六合破茧成蝶

作为国内丝绸行业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字号之一,厚重的历史无疑是六合人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翻开六合史志,可以发现,在创立之初,六合就拥有从日本引进的最先进的缫丝技术和设备。在上世纪30年代,创始人张澜伙同盛克勤等人多次前往日本考察蚕丝业,回国后不仅将先进技术、设备带回企业,还将经验集结成书,对当时中国丝绸行业产生极大影响。

1931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六合未能幸免,惨遭重创。与此同时,国内丝绸产品受到日货冲击,内外夹击让六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彼时,六合着手联合当地其他丝绸企业,将“游击茧站”变成“固定茧站”,一方面稳定茧丝绸行业,另一方面扶持农民利益,共渡难关。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点一滴铸就“团结和谐、坚韧不拔、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六合精神,成为六合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的不二法宝,也成为六合人代代相传的精神。

时代变迁,企业掌舵权也几经易手,“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却是六合创办至今始终坚持的信念。”时任六合集团董事长的任立荣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事实上,早在1915年,该公司生产的白厂丝就摘获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此后又在1925年,再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殊荣。而如今,这种百年品质依旧体现在六合的产品中,连续数年获得“中国排头兵企业”、“中国消费者最佳产品”等荣誉就是力证。

创新国企管理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创新是一个企业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100年来,六合始终秉承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精神,通过在行销模式、管理机制、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不断刷新历史业绩。

任立荣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初期,六合就率先直面国际市场,在深圳、上海等地建立销售窗口,企业销售围绕市场转,打破计划经济的桎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在90年代,当国内丝绸行业出现“原料价格战”局面时,六合又一次走在行业前列,主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内部开始转换思路,规避市场恶性竞争。

“可以说,六合是最民营化的国企。”任立荣这样说。从1998年开始,六合就在内部形成竞争机制。为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集团内部按产品的性质和特征划小企业核算单位,每个单位成为独立的经济核算体,充分进行市场化运作,从公司决策到一线工人每人都有指标,增强监管约束力,提高运行效率。

目前,六合已经从最初的生产代工型向设计+生产+销售型经营模式转变,从最初“重加工轻品牌”的发展思路向“重品牌轻加工”进行调整后,六合丝、绸、服装产品的比例已由当初的55:35:10演变成现在的7:33:60。

打造中国第一时尚品牌

“当期的竞争是质量,中期的竞争是技术和装备,长期的竞争注定是品牌,一流的企业就要有一流的品牌”。这是六合人共同的认识。

2005年,六合集团吹响了品牌化发展战略的号角。为实现打造“中国第一时尚丝绸品牌”这一远大目标,六合迅速构建了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并驾齐驱的两条发展路线,力争做到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企业行销新模式。

“今年淘宝‘双十一’期间191亿元交易额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空间。”任立荣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在相关调查报告中敏锐地发现,在当天所有消费品别中,家纺产品位列第五;此外报告还显示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正日渐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巨大的网络商机,更加坚定了任立荣大胆走“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新行销路线的信心。据他透露,目前六合不仅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淘宝旗舰店,还构建了自有网购平台。在任立荣看来,“网络是永不歇业的商场”,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注重电商平台搭建和网络消费人群,是六合实现“中国第一时尚丝绸品牌”的重要步骤之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