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丝绸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丝绸中国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3000年历史沉淀,孕育南充新绸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雪

3000年历史沉淀,孕育南充新绸都

“过去几年,南充市委、市政府把茧丝绸产业作为本地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出口优势产业和情结产业予以高度重视,倾力扶持。”近日,四川省南充市商务和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明君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绸都”成南充城市名片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据杨明君介绍,南充建城历史2200余年,但却拥有3000余年丝绸史,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美誉。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南充丝绸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即改革开放前悠久的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的大发展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历经改革阵痛时期以及21世纪后迎来的历史新机遇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充地区丝绸业进入鼎盛期,也就在此时,南充被确定为全国4大蚕桑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

2005年,南充因其自身的丝绸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当时较好的发展势头和未来较大的市场潜力,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这为南充丝绸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充市茧丝办主任李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南充蚕丝文艺丰富多彩,在当地流传至今的诗词、民谣和谚语中,都有茧丝绸的缩影。如“要得富,栽桑树,要用钱,多养蚕”等民谣朗朗上口。与丝绸相关的各种刊物也层出不穷。如蜀蚕通讯、四川蚕业、南充蚕桑、南充丝绸画册,南充蚕丝志,中国绸都丝绸文集等等。

此外,以丝绸命名的各种古街深巷在南充也不胜枚举,如顺庆区的茧市街、鸡市口的丝市以及桑树街、丝绸村、丝绸大厦、桑树湾,龙蚕镇等等。

自被授予绸都称号后,丝绸更是渗透到南充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到产品包装,大到公交车站广告牌以及南充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绸都’的字样,连本地的土特产也打着绸都标志”。杨明君坦言,丝绸已经融入南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中国绸都”已成为南充对外形象的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杨明君还透露,南充市委、市政府在打造“中国绸都”的进程中,以蚕桑丝绸为题,“谋”丝绸文化、丝绸旅游、丝绸经济互渗互融。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分别在深圳“中丝园”和南充光彩大市场建立了“中国绸都·南充丝绸精品馆”,打造了“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公园和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景点。

丝绸成南充经济顶梁柱

2006年,借国家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之东风,南充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百万工程”计划。这一举措,不仅使蚕桑产业链、组织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养蚕科技水平和集约化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当地丝绸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

到2011年,南充市产桑蚕丝2200吨,丝织品3800万米,服装350万件(套),成为国内重要的真丝绸生产基地,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一,服装产能居四川省第二。据海关统计,2011年南充市丝纺服装商品出口22313万美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1.5%,飞速增长的商业数字背后,折射出茧丝绸产业已成为南充经济顶梁柱的事实。

杨明君介绍,目前该市现有桑园总面积99万亩、13.2亿株桑树,缫丝机6.256万绪(其中自动缫5万绪),丝织机3800台(其中箭杆织机300台),工业平缝机近1000台,丝绸年印染能力8000万米。已逐步形成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服装及家纺用品、出口贸易等基本完整的产业链条。

高速发展,让南充茧丝绸业举足轻重,也正因为如此,南充这一座丝绸古城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继2010年国家商务部和中国丝绸协会分别把“全国茧丝绸工作现场会”和“中国西部茧丝绸发展高峰论坛”定在南充举办之后,南充又将迎来中国茧丝绸协会六界二次理事会的召开。

今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正式将南充丝绸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外,亦有消息称,国家茧丝绸质监中心也将落户南充。这些无不透视出国家层面对南充茧丝绸业发展的重视,也将进一步提升南充绸都新形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