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I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IT
 

2012年12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手车线上拍卖曝阴阳价格

监管存空白,易拍被指暗箱操作骗取差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监管存空白,易拍被指暗箱操作骗取差价二手车线上拍卖曝阴阳价格

“说的是公开、透明,实际上却是两个系统,后台买家拍出的价格是一个数,前台显示给卖家的价格却是另外的数。”北京奇美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CEO谢威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日前,谢威将自家的飞度汽车通过线上二手车拍卖平台车易拍出售,发现车易拍存在暗箱操作和价格欺诈。

近年来,随着一线二手车交易核心城市限购,二、三线城市“限迁”,凭借在地域限制上的突破和公开、透明、真实的优势,二手车线上拍卖模式正在逐渐被行业接受。然而,车易拍上述问题表明,行业的自律和政府的监管正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曝光欺上瞒下

11月8日,在北京大望路的勤和别克店里,谢威在店员的说服下尝试了一种新颖的二手车交易方式,通过与该店合作的车易拍卖掉了自家的飞度。

“现场的人说半个小时就能拍完,而且各种公正、透明的话说了一大堆。向我保证会按最高价成交,只收200元检测车的费用。”谢威回忆说,店里大厅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网友拍出的最高价是40800元。

扣除检测费还有40600元,这让谢威比较满意。

然而,谢威在几天之后办理过户手续的时候,遇见了旧车的那位买主,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拍卖时的实际出价是43700元。谢威据此怀疑,在拍卖过程中,有2900元被车易拍或者4S店暗自截留了。

在谢威提供的两张截图中,记者看到,谢威与4S店和车易拍签约的合同价是40800元,另一张车易拍提供的收据却显示买主在拍出的实际价格是43700元。

“他卖的那辆车买方对车价的报价最高为40800元,车易拍对买方收取的43700元是买方购买合手价。合手价包含有车价、平台服务费、渠道服务费,不存在任何暗吃差价的问题。”车易拍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这种解释,谢威反驳说,网友提供的一份车易拍在同一个4S店近一个月来交易的包含15名用户的名单显示,车易拍的“佣金”比率从7%到71%不等,“平台的佣金通常都是固定的、有规律的,而且比率一般很低,这么随意和这么离谱显然站不住脚”。

反驳恶性竞争

不过,这份名单来源却成了车易拍不愿放手的线索,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竞争对手从中作梗。在其市场总监江巍的微博中,含沙射影这可能是同为二手车在线拍卖平台的优信拍在幕后一手策划的。

记者跟踪了解,优信拍和车易拍同为二手车在线拍卖市场的知名企业,不过在业务模式上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属于B2B模式,用户主要是经销商等企业;后者可以理解为C2B模式,主要是服务个人与二手车经销商之间的拍卖交易。

“一般的消费是不可能拿到这么机密的资料的。”谢威坦承,这是得到了行业内人士的帮助。谢威强调说,最重要的是,从他所了解到的车辆信息来看,这份名单是可信的,车易拍确实有隐瞒消费者,利用拍卖骗取差价的事实存在。

优信拍商业发展及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李舒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排除公司部分员工可能参与其中,“员工作为普通消费用户的也有其正当的合法权利”,“汽车拍卖行业还很弱小,经受不起‘三聚氰胺’现象的出现”。

对于两家企业模式的不同,李舒波认为,无论是B2B还是C2B,没有谁优谁劣,市场正在起步阶段,多一种模式就是多一种探索,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共同推动行业做大做强,但前提首先是汽车拍卖企业要自律和规范经营。

监管空白呼吁自律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北京累计成交二手车55.68万辆,超过新车销量16.8%;其中,拍卖模式虽然起步较晚,在二手车交易中的份额已经从去年的2%上升到了今年10%左右。在国外,拍卖已经成为二手车交易的主流方式。

“之前的二手车交易备受质疑就是因为价格不透明,如今的线上拍卖平台则是明码标价,检测费多少、佣金多少等等一清二楚,还能突破传统拍卖在地理上的限制。”李舒波说,在线平台还积极的在拍卖和售后服务上进行了延伸,如物流、安全支付、代理外迁等等。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车易拍的问题也曝光了行业发展的问题,如政策监管空白、行业自律不足等等。例如,二手车线上拍卖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需要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这个领域在行业监管上尚处于一定的真空。

谢威还透露,根据其微博下面评论的内容来看,车易拍这种现象在行业似乎已经是潜规则而且由来已久,其中一男一女的对话尤其意味深长。

“那男的说,看吧,我说这样早晚要出事的。女的评论说,真出事了,业务又不太好做啦。我看他们的认证身份分别是上海两家4S店二手车销售总监,在公布相关截图之后,他们已经删除了相关言论,并取消了认证。”谢威告诉记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