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舆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舆情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全是这次危机的舆论核心

来源:中国企业报  

安全是这次危机的舆论核心

第一,事实再次证明,应对质疑和争议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酒鬼酒在事发当日便出面回应,反应不可谓不迅速,但对事实的关键部分,即是否存在塑化剂、塑化剂的来源和含量等问题没有有效回答,而是强调企业自身“没有必要”添加,还对送检样本和检测机构提出质疑,这些都给公众留下了推诿的负面印象。

实际上,反驳“做空阴谋”论的重要论据就是,中国酒业协会已在一年多以前到半年前的时间内,多次对酒类塑化剂的问题表态,作为重要酒企的酒鬼酒,事先应当有所预判。直到危机爆发,检测报告已证明却有超标的时候,仍然坚称不超标,并引用了质检总局“日饮一斤无害”的说法。

早在2010年,某电视新闻节目报道南京的空气污染时,使用了“有害气体不会伤害环境和人员”的标题。如此自摆乌龙的案例,早已被网友调侃指责多日,显然,缺乏正确舆情意识的酒鬼酒,并未吸取类似的教训。

基于“没有主动添加塑化剂”这一事实成立的情况下试想,如果在19日危机序幕拉开之际,酒鬼酒一方面表明“没有必要、没有主动添加”的态度,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自查,用“迁移说”解释,对尚不明确的塑化剂超标成因将予以调查并及时公布,那么舆论压力便会随着进度逐渐释放,起到“安全阀”的作用,而不是集中爆发。

第二,慎用个性化语言。

在2011年甬温线“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时,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说“反正我是信了”和“这是个奇迹”,一度成为舆论热词。此言一出,不仅没有起到答疑解惑、平息情绪的作用,反而引起了人们对铁路部门价值观的强烈质疑。此案也成为危机处置的经典负面案例。

“日饮一斤无害”同样属于个性化语言,且从逻辑上不够明晰。此处的“无害”,可以有三种理解,即没有任何危害、没有明显危害、不危及生命。

理论上,这时候我们应该相信专业观点,但这个结论缺乏依据。也许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既然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面对公众,严谨就是必需的,应该告诉公众有害含量的极限是多少,不同人群是否存在差别,有害的表现是什么,为何在超标情况下还能“无害”,“一斤”的数字又是怎么来的。否则,人们便会质疑,为何“超标”却“无害”,既然“无害”为何还要所谓的标准?企业和专家也会再次成为笑柄,所说过的个性化语言,更会直接变成新闻标题。

安全是这次危机的舆论核心,快速澄清是否有害是应有之义,所以应该以诚恳、平和的态度来缓和情绪,提高调门只会起到“吵架”的效果。

第三,近期酒类负面信息存在共性。

张裕农残、古越龙山致癌、古井贡酒勾兑,这些都是有关酒类企业耳熟能详的负面信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报道存在共性。

首先,被曝问题事后往往被定性为符合标准,但报道往往对标准定量语焉不详,或涉及该问题的标准尚未出台,转而侧重介绍问题的危害。

其次,问题指向生产工艺,存在于全行业。

再次,均被怀疑幕后“黑手”操作。

这些已发生危机的酒类企业经历,对其他企业均有借鉴意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