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大实业:薄利时代的生存法则

坚持原生态拒绝精加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周净

坚持原生态拒绝精加工辽大实业:薄利时代的生存法则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吃”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开始追求营养和健康。因而,市场上众多原生态无公害食品格外吸引眼球。日前,记者在深圳食品市场上看到,由深圳市辽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销的“和田玉枣”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将原生态进行到底

“‘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茶’,食品生长所处的自然环境,对食品本身的质量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和田玉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在深圳市场很受欢迎,我们已累计销售800余吨。”说起和田玉枣,深圳市辽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忠智滔滔不绝。“这也是我们坚持原生态,在原生态中选优,拒绝精加工结出的硕果。”

原生态食品,即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化学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尽可能保持产品的绿色无污染。对此,吴忠智解释道,“坚持原生态”就是要源头把控,坚持选择原生态基地生产的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拒绝精加工”则是尽可能减少加工、运输环节对食品污染的可能,将原汁原味的食品奉献给消费者。

据了解,深圳市辽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始终致力于“优质、健康、安全、诚信”的经营宗旨,坚持“做事先做人”的信誉原则,现已成为全国食品行业中最大的总经销商之一。2006年,辽大实业与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率先将市场机制引入“塔克拉玛干”(新疆和田等地),率先将“死亡之海”的优质干果、坚果(和田玉枣、薄皮核桃等)推向深圳,推向全中国。从根本上让新疆企业真正成为产业,让新疆产品真正成为了商品。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摆在食品企业界人士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面对微利时代?如何突围而出,在逆市中独辟蹊径走出困局?面对发展与困境,作为食品销售企业的辽大实业提出,向上游发展,整合原生态基地,形成自有品牌。

据介绍,目前辽大实业在中国的一西一东(新疆、北大荒)分别选择了主打“原生态”概念农场,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做到“自然”基地所有的农田都经过3年的漫长改良期,在此期间使用的有机肥料,全部是经过无病菌处理后的禽畜粪便、土杂肥和生物肥料等,土壤中原有的化肥农药等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残留物全部殆尽,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食品种植良田。

“短期看来,我们可能得到的回报更低,但从长远角度看,坚持原生态的发展道路却是必要的,这才代表了未来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最终趋势与潮流。”吴忠智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据悉,他曾先后多次到和田、农十四师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和田玉枣”主产地二二四团特有的地理条件和光热资源,尤其是产地无公害、无污染的栽培模式了解得更是深入细致。

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多年来,辽大实业始终专注优质健康食品,引导消费者食用健康的产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消费者送去了质量可靠、营养丰富的深海鱼制品、拥有“百果之王”美誉的枣类制品、富含DHA和EPA的海藻制品和“高原神药”虫草归芪等,在赢得消费者的同时也赢得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吉之岛、天虹商场、百佳、人人乐等国内外多家大型连锁零售终端的信赖。

“人们都说衣食住行,可在我看来却是食衣住行,食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素,食必须安全、健康。”说到食品安全问题,吴忠智感触颇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活正在进入精细化时代,我们日常所需的食品也开始被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原先的粗茶淡饭慢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花花的面粉和精细的米饭;各种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调理食品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各种经过工业化加工的食品不仅颜色鲜艳,味道也很鲜美……但这些经过精细化加工的食品,大多都不符合健康食品的要求。原因在于经过精细化加工之后,食品原料中富含的多种营养素也同时被去除,食品的营养大打折扣。

有专家指出,现有的食物中97%含有食品添加剂。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食品添加剂,大约10克。因此,辽大实业更为大胆地提出:“不做过分的加工,拒绝对精加工食品的销售。”

如果说关注品牌、重视产品质量是辽大实业永不落幕的追求,那么创新则是辽大实业的生命力之源。辽大实业这种将大型商超直接与生产基地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相对于传统流通模式,流通环节大大减少,不但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损耗,更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追溯,为打造百姓幸福餐桌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