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域性金融改革
深耕“本土化”优势错位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区域性金融改革深耕“本土化”优势错位发展

CNS供图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重庆金融开放论坛上表示,区域性金融改革要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区域特征,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一哄而上。

业内专家强调,若要金改取得期待成果,地方政府应在金改过程中,根据国家金融战略,站在服务国家金融改革大局的高度,选择最易突破的领域作为优先改革目标,通过错位发展、多点突破,最终取得全面开花的新局面。

区域性金改强调差异发展错位竞争

今年以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改革政策密集出台。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及资本账户开放提上议事日程,预示着我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吹响了“集结号”。

据潘功胜介绍,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从改革的路径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涉及全局性的金融改革,这种改革从顶层进行制度设计,自上而下地进行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二是以试验区的形式推进区域性改革,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采取了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的模式,尊重了自下而上的市场选择。

天津市金融办主任杜强在分论坛地方金融改革深化与市场监管上表示,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基础和发展定位的各不相同,地方的金融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目前,经国家批准全国正在推进的区域性金融改革有20多项。如,上海市以国际化和完善市场体系为重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珠三角’和深圳市的前海重点围绕金融对外开放和金融合作;浙江温州是注重民间资本的规范化运作,改进中小型服务。”潘功胜在会上表示。

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谋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试点,因此,上海率先允许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包括黄金、外汇、金融衍生品等市场都在上海。上海在国际化方面的尺度,政策上的宽容度也比较高。温州,则是以引导民营资本为核心的金融改革实验区。主要内容是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在外汇管理方面也有适当放松。温州的改革,应该是减少管制,运行试错。”

“深圳金改则更多的是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促进深港一体化。”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记者表示。

据介绍,当前的金融改革有若干重点区域,其中天津滨海新区,主要是现代金融服务、金融创新等试点;重庆,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主推农村金融改革以促进城乡统筹;海峡西岸和平台为主的平台金融服务中心,主要是考虑海峡两岸的经济金融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湖南申请成为长株潭城市群金融改革;新疆地区的金融对外开放。另外,国务院新批准的福建泉州,实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模式的试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农村金融等服务力度。

让区域性金改真正“落地”

然而,吴维海指出,区域性金融改革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地域性经济条件和金融改革的匹配性,区域性改革和国家金融政策的抵触性以及区域性金融改革的适用性等问题,像是温州建了民间金融融资平台,但很多民间资本或不愿到公共平台备案和开展业务,他们有诸多的担心。一则担心今后的税收等监管和成本,二则是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约束和利率限制,三则是民间资本的违规性和未来的政策不确定性等。”

关于温州金融改革,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教授、中国股权投资研究院院长陈工孟曾指出,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对温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可能有力提升温州产业与温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对温州经济的发展与走出困境起到实质性、显著性作用。但是如果方向走偏了,把“金改救实体经济”变成“民间资本炒金改”,那么可能将造成“温州第二个迷失的十年”。

潘功胜则表示,区域性金融改革注重与区域发展特征相联系,鼓励探索相关经验,改革充分尊重市场原则和市场选择,注重与全局性金融体制改革相衔接。在推进区域性金融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落实政策,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

吴维海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也说道,区域性金改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是必然的,很多试点只限于区域性使用,不能在全国推广。有的可以作为全国推广,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区域特点分析,并且要结合各地区的差异,进行调整或取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