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企“脱中国化”的中国成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锐

日企“脱中国化”的中国成本

从10月底至11月,日本各大企业陆续发表了2012年度中期决算报告。日本电视台近期在分析各大企业决算结果时,分析了由于“中国风险”持续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受到影响的行业,并将关键词设定为“中国+1”。

所谓“中国+1”战略,就是日企在中国继续进行投资贸易却不将资本集中于中国,而是同时在另外的国家平行开展一定规模的业务。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跨国公司资源的跨国界配置已经很难让任何经贸联系相连接的国家在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引爆之后独善其身。日本企业无疑将为自己的“去中国化”行动支付代价,但中国同样要承担资本抽离的痛苦。

税收的流失是伴随着部分日企“去中国”脚步的提速必然产生的结果。以广州市为例,2011年广州税收总额为1021.2亿元,而在该市税收构成中,汽车产业成为了广州第一大税收来源。资料显示,2011年广汽丰田纳税87.87亿元,东风日产纳税80亿元,广汽本田纳税60亿元,三大合资企业占广州税收总量的22.3%。汽车产业如此强大的税收供给能量主要在于该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广州GDP的24%,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

就业市场是企业撤离中国最容易受到冲击的敏感地带。从目前来看,日资企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吸纳中国市场劳动力的能力远超欧美企业。其中,佳能聘用了3万中国员工,本田在中国广州和武汉的两家工厂员工也达1.5万人,丰田在上海、广州招收的员工超2万多人。一旦这些企业受到外部冲击而采取减产缩量或者转移抽资,将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其带给社会的不确定风险不可小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如同两国经贸合作非常紧密一样,中日之间产业粘连度也非常高。目前,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国,在中国从亚洲进口的中间产品总额中所占份额超过了1/3。

日本与中国的经贸关联不仅在制造业层面,以富士银行、三菱银行等为代表的日本金融业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不仅在所有外国同行中数额最大和分布最广,而且日本的服务业如餐饮、商业零售已经深入到中国的二三线城市。这些服务企业与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国经济方方面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想象,当尼康、佳能这些为中国消费者津津乐道的产品退出中国市场时,消费者能够找到技术和功能上同样优良的替代品。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目前日企“去中国化”作用于中国的风险虽然绝大部分还处于理论推理阶段,但也不排除其演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为此,需要民众在爱国情怀的诉求上多一分理智,管理层在经贸政策的拿捏中多一些智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