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汽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汽车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瑞牵“虎”尹同跃否认IPO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邈

奇瑞牵“虎”尹同跃否认IPO

尹同跃与捷豹路虎全球首席执行官施韦德握手,眼神中充满期待本报记者李邈/摄

在不到12天的时间内,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以闪电般的速度先后牵手广汽集团和捷豹路虎,拉开其新一轮转型的序幕。

11月6日,奇瑞与广汽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天后,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奇瑞捷豹路虎项目正式在江苏常熟奠基,名为“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不同形式的“联姻”,隐喻奇瑞战略层面发生的悄然变化。奇瑞正式拉开国内首家车企间形成战略联盟大幕的同时,以自主技术研发闻名的奇瑞,开始进入了合资的快车道。

奇瑞“闪婚”

此前,奇瑞虽然以“单打独斗”的形象示人,但寻求合资的绯闻从未间断。

克莱斯勒、斯巴鲁均与奇瑞步入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由于诸多因素,联姻均未能遂愿。今年前三季度,奇瑞的产销量分别为42.8万辆和41.2万辆,同比下降8.4%和11.5%。面对国内车市愈发严峻的局面,奇瑞以往的策略曾被业界戏称为“多生孩子好打架”。但数十款车型的投入生产,并未给奇瑞的品牌提升带来本质变化,自此奇瑞寻求破局开始“由内转外”。

与捷豹路虎的牵手不同,奇瑞与广汽之间的合作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为输出,对于广汽而言,A级、A0级车型的未来投入,需要借助奇瑞的研发、配套能力以及海外经验。而广汽的优势在于其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丰富的资金,同时,在此前的合资项目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务实的产品、市场运作能力,也能对刚刚成立合资项目的奇瑞有所帮助。

对于奇瑞与广汽的合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在签约仪式上称,“大型企业集团建立联合技术开发、项目合作、联合采购等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已成为国际汽车行业战略性调整的趋势。”

不过,对于亟待突破品牌天花板的奇瑞而言,与国内汽车集团的合作仅仅是其转型的号角,与捷豹路虎的合资将为奇瑞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和制造管理经验。

合资工厂由双方以50∶50对等股比形式组建,总投资额为109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14年7月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年产能为13万辆。其中揽胜极光3.4万辆,神行者3代4.3万辆,合资自主品牌汽车2.3万辆,捷豹轿车3万辆。

对于此次合资,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黄华琼表示,本次合资与以前汽车企业合资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中方已有自身的技术积累。对奇瑞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快速缩短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也是奇瑞实施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

拒谈IPO

有消息称,合资公司拟生产的首款车型或将是路虎揽胜极光Coupe耀动版,不同于路虎车传统的高大宽阔形象,此款产品车型较小。

除了整车生产基地外,合资公司还将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发动机生产基地,同时还将销售自产的捷豹、路虎产品以及推出全新的、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合资自主品牌。

新合资公司成立的背后,有业内人士认为,奇瑞觊觎合资公司为其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2008年前,奇瑞汽车的战略被定调为迅速增长体量的规模效应,但过多的车型研发分散了奇瑞的研发集中度。

有媒体报道,从2007年开始,奇瑞曾先后3次启动总募资金54亿元的融资行动。奇瑞的募集说明书中提及,未来三年的资本支出将保持在40亿元左右,主要用于整车、发动机、变速箱、新车研发方面。2009—2011年及2012年3月末,奇瑞汽车在建工程分别为34.43亿元、32.62亿元、54.22亿元和54.86亿元。

外界普遍认为奇瑞的资金压力较大,寻求IPO是最佳解决方案,但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却否认了短期IPO的可能:“虽然今年5月份曾经说过奇瑞正重启IPO,但依目前资本形势,再谈IPO并没有什么必要,做好实业才是头等大事。”

在黄华琼看来,利润率低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面临的问题,仅仅依赖成本的降低去保证业绩的增长是不够的,从奇瑞自身来看,公司试图从品牌、技术、国际化三方面去寻求突破的路径。通过合资可以将公司的技术研发、管理、品牌运作等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基于这种考量,在过去的半个月中,尹同跃先后与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捷豹路虎全球首席执行官施韦德签约合影。但在外人看来,无论是与广汽的战略合作,还是与捷豹路虎成立合资公司,奇瑞能否达到合作的预期,都取决于公司层面的合作程度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实际解读能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