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档中成药价格猛涨发改委着手调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范思绮

高档中成药价格猛涨发改委着手调控

王利博制图

11月初,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报送部分中成药成本价格等信息的通知》,收集中成药价格信息,为中成药价格评审工作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专家表示,中成药药价再次下调已成定局。调价在长期来看或已是常态。

广州白云山奇星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光亮坦言感受到了压力。“生产企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有关部门从宏观上认为还有降价空间,实际上就生产企业而言,降价空间其实已经很小。”李光亮说,一些微利产品成本价格倒挂的现象已出现了一段时间,药企的利润空间快到天花板了。“市场上出现了药材以次充好的现象,不过一些自身监管较严格的大型企业还能坚守底线”。

为了应对利润空间的压缩,李光亮透露,“公司已调整重点出口市场,将主要精力放在新兴市场,如越南、印尼、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消费者质疑:降价何在?

自2005年发改委首次下调药价以来,八年的时间里,药品价格的下调不下数十次。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降低药价、优惠群众”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此次计划降价所涉及的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都属于高价位药品,业内人士坦言,此次降价可以减轻患者相当一部分的负担。

然而,面对如此“有诚意”的“降价令”,消费者的反应似乎有些过于冷静了。“降药价的事听得太多了,可是真正降下来的就太少了。”正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队就医的李女士如是表达自己冷静面对“降价令”的原因,“最初听说要降药价,我们还是很兴奋的,可是听得多,见得少,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像李女士一样,“从欣喜到平静,从平静再到质疑”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消费者似乎已经对这样的一个“重大利好”不怎么“感冒”了。浏览有关“药价下调”的论坛以及跟帖,网友的反应也是质疑声居多,大部分网友认为药品降价普通公众得不到太多实惠。

随后,记者拨通国家发改委新闻办的电话欲了解关于此次中成药降价的相关信息,则被告知“相关政策还未敲定,传闻实属‘捕风捉影’,一切以国家发改委主页公布信息为准”。

“降价令”初衷难以落实

“中成药降价,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过大导致的。”深圳某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对中成药降价的实施效果略表担忧。根据2010年中国药材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仅2010年全年,8成中药材涨价,平均涨幅已达109%,近三成涨幅过半。其中人们所熟知的冬虫夏草的价格已经堪比黄金,而太子参、三七、金银花、党参的涨幅也相继创下历史新高。

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中药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9年到2011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中药材价格平均上涨了两倍多。像是三七,现在已经涨至每公斤600元以上。

中成药企业可谓是“有苦说不出”,原材料成本上涨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了空前的压力,然而面对发改委的“降价令”又无法“置之不理”。为了“不做赔本生意”,一些物美价廉的常用中成药已经下架。

“药品是对价格最敏感的,降价对药品销售的影响是一定的。”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宣传办刘主任肯定了“降价令”对药企的影响,但当记者追问具体销售影响时,刘主任以“无权接受采访”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发改委下调中成药价格使得本就利润有限的中成药企业利润变得更薄,为了能够控制成本,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了‘规避’降价。将‘降价令’上的药品下架,或是‘改名换姓’,或是增减原料,再重新包装上架,以维持利润。”工信部研究院吴维海表示。

“发改委下调药价,初衷在于压缩‘灰色利润’空间,从而方便百姓,惠及群众。”吴维海认为,降价初衷遭到“篡改”,是“降价令”难以落实的关键。延伸政策扶正社会资本松绑

发改委的初衷是“美好”的,连续下“降价令”,试图利用政策降低药价,一次推进医疗制度改革,惠及人民大众。但是药价虚高的本质不是靠降价就能解决的。根据调查,中国90%的药物都在医院渠道流出,“以药养医”的机制增加了医药的“成本”,所谓的“灰色利润”空间是药价虚高的源头。

国务院近日颁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明确指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又强调“加强疾病防控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建设”。有关专家表示,新医改目前已经进入“攻坚年”,当前政策明确表态,社会资本允许进入公立医院重组,加上对实验室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改的重点将从有望从过往注重医药分离、医药控费的改革,逐步转移到医药、医检双轨并重的改革路向。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是医疗服务控费保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可靠途径”。美国病理执业医师李洪波博士表示,通过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可以有效地规避医院在实验室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的高额投资,同时极大地提高对病症的诊断精准度;对于三甲医院来说,有些检验项目对设备、人员要求高,投入大,单家医院由于样本量有限,投入巨资、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又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则可以集中承接和外包这些项目,节省了投入,同时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

对于“社会资本松绑”,金域检验董事长梁耀铭表现得很激动。“这是政策文件首次明确对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系做‘扶正’表态,令民营医疗机构顿觉扬眉吐气。当前政策为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医疗体系提供支持依据,第三方医检的扩张步伐将有望进一步加快,当前行业的复合增长率还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