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投资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观点认为,按照中央对页岩气补贴条件“已经开发利用”的定义,这意味着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等已经进行页岩气产出的企业将最先分羹。

页岩气扶持新政酝酿中
民企或难分头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页岩气扶持新政酝酿中民企或难分头羹

王利博制图

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下发通知,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页岩气开发利用,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2012—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补贴标准将根据页岩气产业发展情况予以调整。

此次补贴政策的推出传达了国家支持页岩气发展的积极信号,通过财政扶持,降低民企进入页岩气产业的难度,改善融资环境。但业内人士指出,这项补贴政策推出后,石油巨头先分第一杯羹,而民企获益推后。

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页岩气开采

先前,业内担心民企投资页岩气或将“圈而不探”。11月5日,本是第二轮页岩气投标企业出评标结果的日子。但投标企业未能等来结果,却意外收获了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

“这是推动页岩气产业发展的导向性信号。这次补贴的比例还是挺大的。”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信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曹占忠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国家中央财政对煤层气(煤矿瓦斯)补贴标准为0.2元/立方米,而页岩气的补贴标准是煤层气的两倍。”

“如果再加上日后地方政府可能给予的相关补贴,开采利用企业实际可能得到的补贴有望达到每立方米0.6元到0.8元。

此外,如果页岩气开采规模扩大后单位成本能够下降50%,那么井口价达到1.5元/立方米以上就能够实现盈利。”曹占忠说。

“补贴的幅度基本在预期之内。”广汇能源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广汇能源是参与页岩气招标的民企之一,2012年2月10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该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疆广汇石油有限公司获得气体矿产勘察资质(乙级),具备独立或合作开发页岩气项目的准入资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当然补贴越多越好。”

事实上,从2011年起,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针对页岩气的独立矿种、“十二五”规划、社会招标、财政补贴等循序渐进的支持政策。分析指出,财政补贴对于页岩气市场化运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石油巨头最先获益民企短期收益不明显

据悉,页岩气补贴条件为:已开发利用的页岩气;企业已安装可以准确计量页岩气开发利用的计量设备,并能准确提供页岩气开发利用量。

“按照中央对页岩气补贴条件‘已经开发利用’的定义,这意味着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等已经进行页岩气产出的企业将最先分羹。现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页岩气实验井每天有45万立方米的产量,对于它们,补贴政策将很快变现。”《中国企业报》记者初步推算,中石油和中石化每年或将获得7000万元左右的中央财政补贴。

而在今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的页岩气“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中国的页岩气产量的总体目标是达到65亿立方米。而在目前,中国页岩气产业仅大约有0.3亿立方米,这部分产量主要是试采产量。而在65亿立方米的目标中,绝大部分将由国内的石油巨头企业完成。

而产业由于特点不同,被定位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多种性质。对于民营企业,能源行业更偏向为政策密集型。“此次财政专项资金的出台,对民企而言也是积极信号。”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专项财政拨款对民企而言有正向引导作用,但操作性有待加强。

“页岩气独立矿种已经进入勘查阶段,但是针对性的市场服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国家参照煤层气的财税补贴方案出台了页岩气补贴政策,但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操作性还不够。”吴维海指出。

相关配套政策或陆续推出

“对于绝大部分页岩气项目的参与企业,还处于探矿阶段,距离实际资源开采还有较长的时间,所以每立方米0.4元的补贴能缓解多少成本压力,实难确定。”曹占忠表示,从本次出台的政策上看,勘探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很难在短期享受到补贴。

对于本次招标的页岩气区块的企业来说,未来在明确勘探成功后,如果能顺利获得采矿经营权,成功使页岩气进入天然气管网,这才将有可能获得页岩气的补贴。但对于矿权的利益归属,目前国家却并没能进行明确的说明。

不过,11月13日至16日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国际页岩气大会2012”上有专家表示,包括页岩气市场化定价等多项扶持页岩气产业化的政策正在酝酿中。免征设备进口关税及增值税、国债专项资金支持、开采企业增值税返还、土地优惠政策等或将陆续推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