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来十年,新一代领导人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革,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建立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推进司法、公共财政、金融系统改革。未来三到五年,新一届政府一定会想方设法在一些最核心、最关键的部门进行改革,包括国有企业。一系列努力之下,中国经济可望在未来十年创出前低后高的发展格局。

改革最关键时期在未来三到五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改革最关键时期在未来三到五年

李稻葵

世界经济在动荡中二次下落,给未来世界经济前景蒙上了阴影。如何克服当前经济下滑困难,应付外部冲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如何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应付未来挑战和矛盾、挖掘主导发展的积极因素,开辟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事关重大,当务之急。

未来十年,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面对艰巨任务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要克服国际国内的种种困难,才能使中国经济再创本世纪最初十年的辉煌。《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就中国未来十年政治经济走向进行了探讨。

中国经济的低谷将出现在未来三到五年

《中国企业报》:中国经济二季度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外部经济动荡带来了新的冲击。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经济是否到了最困难的时期?

李稻葵: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并没有硬着陆的风险。尽管温和的经济刺激并没有如期推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决策者特别担心房地产价格的反弹以及上一轮刺激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毕竟这种温和刺激的政策已经推出,并将在明年的上半年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中国经济短期内将会出现接近8%的比较平稳的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将出现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在这个时期,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将会动荡不安,乱世仍然是国际形势的主题。其中特别应该关注的是,美国经济调整的阵痛将反复出现,并带来全球新一轮的经济金融动荡,而中国长期以来依赖出口和房地产的局面已经不可持续,新的一轮改革尤其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政治基础方面的改革已经不可推迟。

未来的三到五年,如果新一届领导人能够抓住机遇重聚改革的基础力量,推出一轮夯实现代经济基础的改革措施,那么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十年的后半部分重新出现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而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前低后高不仅是一个愿望,而且非常有可能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大格局。

《中国企业报》: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外部冲击?国内的危机该如何化解?

李稻葵:未来三到五年,各种各样的信号表明中国经济将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考验。从国际形势来看,欧债危机的影响远没有消除,其彻底解决还有赖相当的时间和努力,中间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波折。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在未来两年之内,欧洲能找出一个基本解决框架,逐步化解危机。比欧债危机更加严重且尚未完全爆发的危机,是美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动荡。美国的财政问题远比欧洲严重,其基本财政赤字占GDP的7%以上,包括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100%,人均负债水平达到10万美元之多。这一系列困难不可能简单通过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来应付过去,根本性地削减福利性开支、增加财政税收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避免的。最让人担心的是,经不起推敲的美国公共财政数据,会令资本市场产生新一轮的动荡,美债危机、美元危机将会冲击整个世界。

中国未来三到五年的困难,更多体现在国内经济运行方面。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因素正在退出舞台,其中包括房地产。未来若干年,房地产投资的完成额不可能回到过去十年那样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高地价和高房价必然会出现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可能持续高位。与此同时,出口这个中国加入WTO之后的重要增长引擎,也会因为国际经济的增速放缓而日益减弱,贸易顺差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会持续下降。

长期增长潜力巨大新的亮点将出现

《中国企业报》:中国经济旧有增长机制的退出,能否迅速由增长的新亮点进行弥补?这些新的亮点将出现在哪里?

李稻葵:这些新的增长亮点首先是逐步上升的居民消费。经过我们的计算,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每年上升1%左右,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但需要3—5年才能达到45%以上。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继续体现,但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由于公共财政改革不到位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压力尚待化解,其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增长的巨大新动力。至于生产能力的改造和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也会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出现一定困难,这种增长动力不可能完全到位。所以,从国内来看,新增长点不可能迅速上升,取代旧增长点。

《中国企业报》:您在微博中提到,尽管中国经济未来三到五年面临种种挑战,但增长的潜力还是巨大的。为什么这么讲?

李稻葵:首先,尽管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人均GDP水平仅仅达到美国的18%。就算中国经济未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也仍有从18%到35%———即拉丁美洲国家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能够推进一系列的改革,那么,中国经济完全有望达到日本、韩国等资源约束型国家的发展水平,那就是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5%。不管是35%还是75%,从18%起步的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是非常大的。

再者,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大国经济。中国有巨大的腹地,中西部仍有大量待发展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百姓仍然十分贫穷,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十足,人们努力工作的热情仍在。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大国经济,不同于日本、韩国等相对的小国经济,从长期来看,中国完全可以走上不依赖外需的发展道路。

其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仍然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从百姓到精英阶层,对于经济制度的现状仍然是不满意的,改革的呼声仍然是巨大的。这种原始的改革动力完全可以被新一代领导人所凝聚,形成一股新的推动改革的力量。这一点与1985年的日本完全不同。1985年的日本,在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已经出现了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迹象,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研究,历史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仅仅达到美国18%的基础上,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未来仍然有10—20年的经济较快增长前景,中国经济的潜力是不容怀疑的。(下转第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