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3版:天津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3版            天津报道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疆港:27个月建设“政策高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彭飞张燕丽

东疆港:27个月建设“政策高地”

俯瞰东疆港

当第一架产自天津的空客A320飞机交付使用的时刻,我们为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而自豪,如同任何进步都会伴随着新的挑战,第一架天津总装的空客A320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据悉,这架空客A320飞机已由奇龙航空租赁有限公司购买,并转租四川航空公司。奇龙是一家具有中资背景的公司。当制造、投资、运营等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中国公司开展的时候,没有理由给国外分一杯羹,但是,现实是我们的飞机租赁公司要远赴大洋彼岸的爱尔兰注册,因为按照中国已有政策,飞机租赁业务难以开展。

“现在的改革都是深水区的了。改革开放30多年,能给的政策,从国家层面来说全给了。今后的改革任务更艰巨,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底的区域。”这是我们采访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主任张爱国时他发出的感叹。

为什么中资飞机租赁公司多数到国外注册?为什么多数中资船要挂外国旗?除了税收流失的损失外,一旦遭遇事故或某些国家政局变动,中国政府将难以介入维权,属于中国的资产将面临危险。这些问题,企业其实都有考虑,但当政策瓶颈与企业利润遭遇的时候,他们还是出于利润的考虑而甘冒风险。

解决这些瓶颈的制约,解放生产力,让市场释放出更大的活力是当务之急。近年,天津东疆港积极探索港口政策的“深水区”,“先行先试”,在一些关键领域相继取得突破,并致力于将东疆港打造成一个“政策高地”。

航运中心的产业链前提

张爱国主任说,国务院给天津的定位是北方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因为要建立这样两个中心,所以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东疆保税港区。东疆保税港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了东疆港区规划的物流加工区和码头作业区的一部分。2007年12月11日,保税港区一期4平方公里正式封关运作,2012年8月18日,东疆保税港区整体封关验收工作已经完成,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全面运营。

港口是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但是,是不是有了港口就一定是航运中心了?张爱国主任回答说:恐怕还不是。他说,一般将航运产业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产业。下游产业实际上是末端,那就是码头装卸。中游是船舶运输。上游是围绕着整个行业的服务,包括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船舶指数、航运法律、航运教育等等。从下游产业或核心要素看,中国的港口已经做得非常之大了。全球十大港口中有七大港口是中国的,但是,到目前,能真正称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我们还没有。

破解政策制约

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东疆保税港区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结合东疆的功能特点,认真研究并起草了《关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2009年2月10日,天津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这个方案。

2011年5月10日,经过27个月的努力,在完成9个国家部委的会签后,国务院以国函【2011】51号文批复《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

方案赋予东疆保税港区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航运交易、航运租赁、离岸金融服务等八大功能,并给出东疆四个方面的试点:一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的试点,二是国际航运税收政策的试点,三是航运金融政策的试点,四是租赁政策的试点。有了这四个试点,东疆成为国内所有的海关监管区中政策最优越的保税港区,同时也使东疆港向自由港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政策高地”凸显竞争优势

目前,东疆在全国保税港区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虽然在经济体量上不是最大,但在功能创新方面已经显现优势。

今年,东疆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进度完成全年任务。2012年东疆计划完成GDP24亿元,1—7月份共完成14.9亿元,增长101.7%。全年计划完成税收收入7.2亿元,1—7月份完成6亿元(地方留成3.85亿元),增长107%。全年计划完成进出口34.7亿美元,1—7月份完成29亿美元,增长163%。全年计划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1—7月份完成1.2亿美元,增长80%。全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180亿元,1—7月份完成102亿元,增长30%。截止到今年7月,东疆累计注册各类企业1004家,注册资本652亿元,其中内资企业898家,外资企业106家,企业的平均规模6000万元人民币。

总结东疆的发展,张爱国认为:“没有政策的突破,我们将永远难以做大做强。从功能来讲,有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这些区域已经发展很多年了,政策允许做的在其他区自然都做了。东疆从2008年才开始起步,我们在设施、资金、实力的竞争上没有优势。因此,我们要靠政策创新上水平。政策的落实、政策的突破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这样才能带来区域的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