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3版:天津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3版            天津报道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西区:幸福指数升上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彭飞张燕丽

河西区:幸福指数升上来

陈塘科技商务区服务中心

房地产占据主导地位、拼土地资源、单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忽视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投入,这些当前普遍存在于国内许多城市的通病,正日益显示出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建设的障碍。然而,在天津市,有这样一个城区却早已向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发起挑战,他们率先在区域发展、环境打造、国计民生等领域展开新的探索,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带来区域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的成果普惠广大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这就是天津市河西区。

经过几届班子接力棒式的持续奋斗,河西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国计民生等领域逐渐成为天津的领跑之区。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河西区的区域经济总量从2006年的314亿元上升为585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三级财政收入由27.7亿元上升到74.4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从13.6亿元上升到37.3亿元,均为五年前的2.7倍。

日前,天津市河西区区长彭三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自信与自豪感不时闪现于他的言谈之中。谈及河西区的发展,彭三说:“我认为是抓住了三个方面的主线工作:第一条线是以规划引领,抓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第二条线是注重中心城区的生态宜居环境打造。第三条线是注重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特别是围绕城市居民关注的教育、卫生、就业、低收入群体救助等做好工作。抓好这三条主线,使河西区五年来快速成长,一跃成为天津市政治中心、商务办公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的窗口,实现华丽转身。”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彭三介绍说:回顾“十五”末、“十一五”初期,在河西区的产业结构中,工业生产总值还占区域经济总量的26.7%。经过五年的发展,到2011年末,河西区的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总量比重已经下降为19.9%,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0.1%,其中房地产业的比重只占区域经济总量的6.2%。现在最健康的、最能体现河西区产业结构优质性的是金融、商务服务、教育培训、中介咨询服务、货运代理等新兴的生产服务行业,占据了半壁江山。金融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比重达52.8%。这样的产业结构使河西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宏观经济下行的大风大浪,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目前,这里银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带动律师、会计师、评估、典当、拍卖等产业也向河西区高度聚集。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早在“十五”末开始的河西区经济功能区建设,特别是将顺势而为、主动调整、持续调整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功能区规划建设的始终。

2002年,河西区敏锐地意识到银行金融业自发迁址到友谊路,意味着他们对该区域商务环境的认可,于是及时做出了友谊路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政府引导。截至目前,河西区已经聚集了天津市80%的内资银行。

此后,河西区第二个以规划引领经济功能区发展的成功案例就是陈塘科技商务区。坐落于河西区的陈塘老工业区曾汇聚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一大批工业企业。

陈塘科技商务区规划建筑面积约282万平方米,是天津市中心城区唯一一块整体开发的产业园区用地。2008年,市政府批准将其作为河西区的土地平衡试点项目。陈塘科技商务区在功能上定位为“总部基地,北方高技术服务核心区和天津的文化传播中心”。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作为中心城区,天津宾馆、宾馆大礼堂、梅江生态居住区等天津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场所都坐落于区内,这里道路骨干网较多,有四条河道穿过。一度,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道路、湖泊、水体、绿化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河西区政府思考着:如果以一个系统工程来推动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一定会为区域发展赢得好的空间。

经过多方研究考察,2005年河西区率先提出要创建国家卫生城区。

经过三年艰苦努力,2008年,河西区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在涵盖了水体、饮食卫生、空气、环境等515项指标上达到国家级标准。

通过以环境兴区为引领,河西区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宜居高地,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6个国际组织授予“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区”称号。

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在推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河西区五年来,不断加大向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全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45.1亿元,年均增长17.1%,全面提高居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教育优势得到巩固扩大,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完善学前区域联动、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中学一对一互助和教师柔性流动机制。河西区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唯一侯选区上报教育部参评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区。

针对备受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河西区率先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合理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