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雀巢收购惠氏引发乳业洗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闻笛

雀巢收购惠氏引发乳业洗牌

近期,一则重磅消息传来,雀巢以118.5亿美元收购辉瑞旗下的婴儿营养品业务惠氏奶粉已经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11月6日,雀巢中国相关负责人向《中国企业报·中国食品报道》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这也意味着今年4月宣布的这一消息距离完成交易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尽管此次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仅仅是为雀巢联手惠氏拉开了序幕,但已经有专业人士指出,这起收购将大大加强雀巢在中国婴幼儿食品市场上的地位。交易的成功意味着近年来在华售价居高不下的“洋奶粉”市场更为集中,雀巢的“能恩”、“力多精”奶粉和惠氏的“健儿乐”、“启赋”奶粉突然从往日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雀巢巩固领先位置

公开资料显示,惠氏于2009年被国际巨头辉瑞公司以680亿美元收购。

2011年7月份开始,辉瑞公司传出要剥离惠氏奶粉业务以将重点放在核心的制药业务,至此,这块“肥肉”吸引了众多乳业大鳄的目光。包括多美滋、美赞臣和法国达能都曾是潜在竞标方,而中国的蒙牛乳业也被传计划将惠氏奶粉收入囊中。但几番抬价后,仅达能和雀巢坚持到了争夺战的最后回合,而雀巢最终以高出对手近10亿美元的出价胜出。此次收购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批准,标志着雀巢“亚太战略”向前推进。

据统计,目前在全球市场,雀巢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为19.3%,美赞臣和达能分列二、三位,分别为16.4%和13.5%,惠氏占比5.6%。因此,雀巢拿下惠氏将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大佬地位,拉开与美赞臣、达能的差距。据悉,在收购后雀巢在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市场份额将超过六成。

“雀巢将成为中国第一大奶粉商。”日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奶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惠氏营养品希望和雀巢在华“强强联合”,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整合团队”统筹两者工作。

记者从最新的AC尼尔森统计数据中发现,透过近期在华大促销等做法,惠氏奶粉获得了高达12%的份额,而雀巢的份额也逼近5%,两者相加高达17%。如果按照更早前惠氏给本报的数字(IMS),两者在华份额分别达13.2%和3.7%,已经超过达能旗下多美滋的12.6%、美赞臣的12%和雅培的9%。

近几年,中国内地婴幼儿食品市场可谓“钱景”光明,婴幼儿奶粉的年消费额平均增速高达20%左右。在此背景下,2011年成为雀巢在中国丰收的一年,其中国内地市场销售额比2010年增长78%。

国内厂商竞争将加剧

关于雀巢收购对国内奶粉市场带来的影响,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员冯超群博士告诉《中国企业报·中国食品报道》记者,目前中国婴幼儿乳粉市场份额比为,多美滋12.6%、美赞臣12%、雅培9%,雀巢通过收购惠氏后其市场份额将达到16.9%。而国产品牌中伊利、贝因美、雅士利的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3%、10%和8.7%。

“雀巢对辉瑞婴儿营养品业务的收购将直接改变国内婴幼儿奶粉的市场格局,并且会加剧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竞争程度,未来诸多品牌的市场份额战不可避免。”冯超群补充道。

另据《证券日报》报道,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表示,雀巢自身的奶粉定位中高端,市场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惠氏奶粉定位高端,市场集中在一线城市。雀巢收购惠氏后,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国内中高端奶粉厂商,因为雀巢或许会通过未来的协同效应谋取更多的中国市场份额。

洋奶粉价格上涨引发担忧

当然,对于此次交易,普通消费者关心的是“洋奶粉”的价格会不会再次上涨。“今年雀巢奶粉已经涨过几次价了,受够了,可别带着惠氏一起涨价。”惠氏奶粉的消费者陈小姐有些担忧。

近年来,洋奶粉多次涨价,导致洋奶粉的单价要比国产奶粉单价平均高出100元左右。洋奶粉的单价平均高达250元,而国产奶粉则在120元至150元之间,一般不超过150元。从去年以来,洋奶粉不仅涨价幅度增大,涨价频率也在增加,其中雀巢、惠氏成为涨价的急先锋。

分析洋奶粉屡屡涨价的原因,主要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任危机没有消除,对洋品牌奶粉盲目崇拜;此外,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主导了高端奶粉市场,拥有了行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形成了近似“集体垄断”的局面。

从国际上的并购经验来看,行业集中度提升可能出现企业间合谋涨价的可能,此次雀巢收购惠氏也加大了其在洋奶粉市场的主导地位,削减了洋品牌之间的竞争,使得洋奶粉涨价更加容易,这无疑需要国内相关监管部门提高警惕。

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雀巢收购惠氏,两者日后难免会出现价格协同。目前除了有关部门“约谈”外,暂时未见到其他有效的制约“洋奶粉”提价的方法。

对于此次收购案将对中国乳业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带来的冲击以及民族乳企的对策,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是广大的、多层次的,对于众多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蒙牛对中国本土企业的长远竞争力,还是很有信心的。竞争是好事,只有充分竞争,同时国家的监管体系发挥更大的力度,才能给本土的大食品企业留出更大的发展整合空间。相信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中外乳制品品牌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也会越来越多元化。

该负责人同时还指出,13亿中国人的饮奶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中国自己的乳制品企业解决。与此同时,确保属于中国自己的、能够生产出高品质产品、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乳品企业,也是保障中国人自己的安全乳制品供应的迫切需要和实际需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