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口食品价格虚高遭遇监管缺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闻笛

进口食品价格虚高遭遇监管缺位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吃着瑞士饼干,喝着韩国饮料……吃进口食品已经成为时下的一种新时尚。

虽然看不懂包装上的洋文,价格也比国产食品贵好几倍,但还是挡不住这股“潮流”。这些口味新奇、包装精美的进口食品不仅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超市里,在购物网站中也占据了一片天地。记者注意到,年龄在50岁以下的人群,是进口食品的消费主力军,占到消费总量的近七成。

然而,《中国企业报·中国食品报道》记者调查发现,透过那些精美的包装和那些看不懂的洋文,您就会发现,进口食品恐怕也不能轻易“进口”。

问题多监管难

随着进口食品的热销,很多大型超市也相继开设了进口商品专门货架。北京一家大型超市进口食品柜台的销售员告诉记者:“近年来进口食品销售额增速近50%,很多顾客一进门就冲着进口食品去,不问价钱也不问种类,根本不必我们推销。”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里,记者都在外文包装的进口商品上看到了明显的中文标签,且食品名称、配料、原产地、经销商等信息一应俱全。但由于有些进口食品鲜有人问津,不仅外包装看起来相当“沧桑”,保质期限也更是已经临近。例如一款西班牙产饼干的生产日期为2011年9月26日,保质期至2012年12月26日。而另一款咖啡饮料的保质期到2012年11月26日,但是超市都没有给出任何提示。事实上,对于“临界食品”,国家有关部门曾明确提出:商家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集中陈列或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而在购物网站上搜索“进口食品”,相关结果多达10余万。记者发现,这些食品主要来自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中国港澳台等地,销量也十分惊人。其中,一种越南面包干的月销量就达到16000多件。而这些进口食品的卖家对自己的产品都可谓是信心满满,但当记者向其中一位卖家索要进口食品卫生证书时,他则表示自己只是“伙计”,并不知情。而这样类似的对话也出现在记者和另一位客服的在线咨询中。

据了解,由于本身开放的平台,网络上销售的进口食品不仅准入门槛低,监管方面也较为困难,对食品类卖家缺乏统一的规定。

成本低价格高

日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肖慈方指出,德国进口啤酒运到中国口岸成本价是2元一听,但它的售价在成都一家五星级宾馆可以达到60元一听。

据肖慈方介绍,层层流通与经销环节是进口食品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例如,上述德国品牌啤酒中国总代理将进口成本为2元一听的啤酒以8元至10元的价格卖给国内经销商,国内经销商再交予营销公司销售,最后供给普通消费者或各大酒店,一听啤酒的价格能够翻30倍。

记者发现一听啤酒翻30倍的现象在进口食品行业可谓屡见不鲜,进口食品行业在中国的利润率也让人咋舌。一家进口食品中国代理商对记者表示,目前进口食品的毛利润在国内基本为40%—60%不等,如一盒饼干进货价如果在5元,零售价基本为8元—12元不等。而洋酒系列产品的利润基本在80%以上。

该代理商还表示:“事实上进口食品基本跟国内一些食品的口味差不多。”50%左右的利润还仅仅是零售商通过食品进口代理商进货获得的利润。

品牌多标准杂

不少消费者相信“贵的就是好的”、“洋品牌就是好”,不过,进口意味着昂贵,却不一定意味着优质。事实上,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记者从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9月进境不合格食品信息了解到,从珠海进口的10吨西梅干、花茶、酥脆卷等食品检出添加剂超标,或发现违禁物质,目前已全部退货或作销毁处理。

据悉,该月度由珠海口岸入境,而被检验检疫机构发现问题的进口食品涉及珠海三家进口商,超过10吨。

包括斗门海源贸易公司进口美国LIBERTYGOLDFRUITCOINC公司的,LIGO牌去核西梅干,检出山梨酸钾超标,0.752吨产品全部退货;该公司进口斯里兰卡UKBeverages(Pvt)Ltd。公司的威士顿甜什莓味花茶,发现稀土元素超标,涉及1千克产品,已销毁。

另外,珠海益安贸易公司进口印尼的希莉草莓卷心酥脆卷,发现违规使用化学物质赤藓红,1.04吨产品全部退货。香洲广沣食品商行由美国进口的4.9吨力高橙味汽水,检出苯甲酸钠超标;其从美国进口的超过3.3吨力高葡萄味汽水,抽样发现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同样被全部退货。

除此之外,记者还从该份榜单中看到,北京盛世通信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从美国进口的0.204吨卡夫无糖巧克力烘焙块因铜超标被销毁处理,厦门皓益贸易有限公司从台湾佳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的1.635吨桂格成长麦粉因为被检出阪崎肠杆菌而退货。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赵江教授指出,近年来进口食品总量在攀升,相对而言,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就会比较突出。国外食品标准方面并非样样比中国严格,比如在细菌总数控制和添加剂控制方面,国外的标准明显不如中国严格,因此也容易在这两方面检出问题。

渠道多身份乱

一位多年从事食品流通和经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进口食品也分“行货”(经过代理商、区域经销商)和“水货”(网购以及食品批发市场),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进口食品,除了这两种以外,更有不少是“伪进口”———实打实的正宗“国货”,却写上外文冒充进口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有关规定,进口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除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和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等内容以外,还应当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因此,对于没有中文标识的食品,消费者一定要仔细辨别,谨慎购买。

另外,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最好选择正规大型超市以及比较有信誉保障的电商,同时消费者还可以向销售商索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应当符合该法以及中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注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因此,对于包装全是外文,又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来源可能就存在问题了。

王先生还告诉记者,判断一件商品是否进口,主要看原产地,原产地是外国的,就可以称之为进口食品。如果是在国内分装经销的,标签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对于CIQ标识,目前国家检验检疫机构除要求进口橄榄油加贴CIQ标识外,其他进口食品不再要求加贴CIQ标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