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转移是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升级转移是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中国企业报》:十八大报告强调提出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您认为这与以往多年所用的“扩大对外开放”提法相比,有什么样的内容变化?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中国应该怎样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
梅新育:在国内外普遍强调中国应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与沿用多年的“扩大对外开放”提法相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法意识到外向型经济“贫困化增长”的风险,将目标明确指向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中国在对外经贸发展中的收益,这是一种超越与扬弃。
大国经济发展应当立足于内需,但在当前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体系中,一个大国不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给予足够重视,就无异于自我束缚;对于中国这个多年来贸易依存度极高的经济大国而言,更是自废武功。外贸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直接利用了多少外部资源、创造多少就业、贡献多少GDP,稳定增长的外贸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考察,中国经济已连续30年高速增长,目前增速正在放缓,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持续发展开放型经济抢占高增长市场,中国产业将在国际经贸格局中处于不利位置,丧失历经千辛万苦方才赢得的先机。日本家电业今日的萧条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近些年来日本家电企业开拓外部市场不力所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逾30多年,我国国内资本积累数量已能满足需求,外汇缺口已成历史,对外开放商品、投资市场的副作用开始逐渐明显,我们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包括原料和能源供给、销售市场、投资市场)已经相当可观,而贸易伙伴对我国商品、资本的开放度也屡屡触及天花板,现在继续片面强调“扩大对外开放”无异于仅仅给自己施加约束,却不要求贸易伙伴承担向中国开放采购、销售和投资市场的义务,这么做未免太傻了。有鉴于此,停止单纯使用“扩大对外开放”的提法,转而使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法,正当其时。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了,但在以下方向仍有增长空间。第一是新兴产业出口。第二是随着部分最终组装和加工环节外移而增长的中间投入品,比如服装工业需要的面料、染料、辅料等等。第三是与我国海外工程承包相结合而出口的成套设备,我们在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国。因此,“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不意味着我们只片面追求产业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引进外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会继续稳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出口,提升其国内增值和出口效益。
从长远来看,中国如何平衡扩大内需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归根结底需要做好“升级”和“转移”这两篇文章,前者是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先进制造业;后者是推动成熟产业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借此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这一箭三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