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3版: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3版            企业
 

2012年11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周国企网络舆情(2012年10月29日—11月04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一周国企网络舆情(2012年10月29日—11月04日)

央企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状况引关注

事件概述: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中丝集团等央企发布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央企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情况的关注。关注缘于年中时,国资委副秘书长阎晓峰表示,到今年年底,所有央企都必须上交责任报告答卷。距离年底越来越近,央企能否按时交上答卷,引发了人们的议论,人民网央企新闻网为此制作了关于央企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情况的专题。

网络舆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中丝集团等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热情。山东网友“南岭的雪人”感慨地说:“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强大。”河南网友“会飞的鱼”提出:“中央企业除了要对社会责任有正确认识、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外,更要加强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使企业更为透明化。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没有透明,就没有责任可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熊群力在报告发布后即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凸显了央企高层对新媒体的重视。

点评:责任报告的诞生之意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状况。重视这一沟通渠道,应是企业尊重社会和公众的基本表现。预计随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在未来两个月里,会再次掀起一次央企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小热潮,人们的关注度也会大幅增加。临近年底的两个月里,央企能否按期交上完美答卷,或会成为公众紧追的焦点。尚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央企应该有这个准备。

中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事件概述:中国国土资源部11月1日发布数据称,中国石油年产量2011年达2.03亿吨,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天然气年产量则由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6位。由于油气理论创新和勘查开发技术进步以及投入的大幅增加,预计到2030年,中国油气产量将由2010年的2.8亿吨油当量提高至6亿吨油当量。

网络舆情:石油产量和价格一直是网友关注的焦点。我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四,其意义何在,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是网友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不少网友对石油存储和开发表示了关心。上海网友“冰峰”说:“还是节省一点用、节约开采较好,国内的石油总有一天要消耗完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中国经济网山东频道总监“华中领”则提出:“技术进步才能彻底走出贫油、贫汽、贫资源的现状。国人当努力,国企在行动,民企来补充。”

点评:我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产量跃居第六,是油气开发理论和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结果,值得高兴。但也正如网友所担忧的,油气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处理油气开发和存储的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的。

石化双雄前三季净利不足工行七成

事件概述:今年前9个月,石化双雄的净利润同比都出现大幅下滑,两者在今年前三个季度里共赚了1289亿元,平均每天净赚4.7亿元。不过比起中国最赚钱的银行———工行,石化双雄合起来还不足工行净利润的七成。

网络舆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仍然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少网友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青岛网友“LuciCP9”调侃说:“银行是绝对的地主,中国人都是佃户。”北京网友“闲人玩投资”则直言:“银行赚大钱,实业悲凉啊。”此外,行业利润的就业指挥棒作用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议题之一。长沙网友“沙田柚”坦言:“看来还是进银行好。”北京石景山的网友“aiq1978”则留言说:“以后我儿子必须学金融,没话说。”

点评:石化双雄加起来的利润不足工行七成,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的艰难。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行业利润的就业指挥棒作用,也值得警惕。行业利润走高必然会吸引大量人才,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避免人才资源流失,也是实体经济产业应当注意的。

陕西“劝富济贫”动员国企出让利益

事件概述:《法治周末》日前报道,陕西计划在未来10年在陕南扶贫式搬迁人口240万,同时在陕北革命老区的黄河沿岸及白于山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移民搬迁59万贫困人口。有业内人士估计“两项庞大扶贫工程所需资金几近千亿人民币”。而为这两项庞大工程“埋单”的则是三大地方国企,即延长石油、陕西煤化、陕西有色。这项尚在试水中的“社会创新管理”被媒体称为“劝富济贫”制的探索。

网络舆情:上海网友“anak115”认为该项探索“机制上尚需优化,企业即使是国有的,和政府还是不同。”福建泉州的网友“黄浪一滴”提醒说:“关键是这些钱谁在监督,有没有落到实处。”河南网友“都说名字长的帅”留言:“关注,关键是走向透明化。”鄂尔多斯的网友“ansion”表示了对这一探索的赞赏。他在新浪微博上留言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地方政府在保证地方国家经济发展要素的同时一定要平衡地方人民利益,这是安抚民生之道的基本,早该这么做了。”复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李丹则对这一探索的合理性表示了质疑。她提出“这都值得炫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个社会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如果以侵犯私人财产,强迫而得公平,中国又回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落后而原始的社会了。”

点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全国人民都极为关注的一件大事。在改革共识已经达成的今天,剩下的就是怎么改了。囿于各种限制,目前,多数地方尚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陕西的改革颇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意味,我们不妨对其多一分宽容。当然,所有的改革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此外,正如网友所说,陕西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在制度设计和透明度上进行完善,让改革在阳光下进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