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股份:越是形势严峻就越是要算好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明科本报记者王军
冀中股份:越是形势严峻就越是要算好账
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开采,不需要增加投入,几十万吨资源也在国家煤矿开采规程允许放弃的范围;要回收这些资源,就要研制并应用一套6.5米高架综采装备,投资高达2.5亿元,还要承担风险,付出更大人力物力。该不该投入,曾经一度成为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简称冀中股份)管理层争论的话题。
事实证明,冀中股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算对了这笔账:如今,安装了这套支架的东庞矿2612工作面月产始终保持在30多万吨,5月份还创出了河北省单个工作面月产最高纪录,而且实现了一井一面集约化生产,每月节支1500万元以上。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工作面220多万吨资源,回收率达到了98%,原本要浪费掉的几十万吨煤悉数收入囊中。
“越是经济形势严峻,就越是要算好账。”冀中能源集团、冀中能源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认为,“经济下行的阶段往往也是调整结构的有利时期。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把经济下行的压力化为自我调整的动力,才能实现逆势上扬。”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煤炭企业已经出现全行业利润萎缩。积极应对,已经成为煤炭行业共同的目标。作为全省最大的煤炭上市企业,冀中股份却在困境中保持了平稳增长,不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上市企业第一,而且还获得了“省政府质量奖”,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煤炭企业。
破除传统思维,创新生产工艺,算好资源回收账
在东庞矿2612工作面,一座长8.3米、高6.5米的巨型综采支架巍然耸立。在这个由100多座巨型支架支撑起的巨大的地下空间里,随着采煤机的往返切割,滚滚乌金源源不断地被开采出来。但是,这6米多厚的煤层并不全是煤,中间还有一层1米多厚的石头。
“这正是我们应用6.5米高架综采技术的原因。”据冀中股份副总经理、东庞矿矿长杨印朝介绍,2612工作面可采储量220万吨,但是地质构造非常特殊:6米厚的煤层分成了三层,上部煤层厚3米,下部煤层厚1.5米,中间有1.5—2米厚的一层矸石。
如果采取传统的分层开采,就是先把最上部的3米煤层采出来,过一段时间等地质构造稳定之后,再重新布置巷道,开采下面的不足2米的煤层。“但这样一来,不仅要付出至少两倍的成本,而且要丢掉将近几十万吨煤。”杨印朝说,
“但现在,通过应用6.5米高的综采支架,我们就能把这块资源一次全部回收回来。”
算好账,不仅体现在回采东庞矿6.5米煤层上,今年以来,冀中股份还成功回采了最薄不到0.6米、最倾斜达到56°、最短不到17米的各种煤炭资源。
河北省的煤炭资源由于开采历史较长,赋存条件非常复杂。现存的可采资源里,边角煤、薄煤、冲积层煤柱占了很大部分,开采异常艰难。特别是面对现有技术条件无法开采的煤炭资源,既然符合产业政策,放弃往往是最直接、最保险的选择。
“但是,面对这些别人认为不好采、不能采、不愿采的资源,我们都要算好经济账,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些资源全部采出来,这不仅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一项举措,也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根本做法。”据冀中股份总经理祁泽民介绍,通过组织实施近500项各类科技项目,冀中股份攻克了一大批煤炭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种采煤工艺,工作面回收率平均达到97.7%,采区回收率达到91.8%,分别比国家规定的指标高出4.7和16.8个百分点。
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算好产品价值账
同样一批煤,如果作为原煤直接销售,每吨售价500元左右,加工成高炉喷吹煤,售价就能达到1300多元;但要对洗选加工系统进行改造却需要投资3600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是去年年底,冀中股份显德汪矿的管理者算的一笔账。
前几天,煤销科副科长张乱海又算了一笔新账:通过技术改造,他们把13毫米以下的原煤按照不同级别分别进行洗选加工。按照每年生产40万吨高炉喷吹煤计算,除去成本,利润净增1亿元。
依靠“三级洗选”技术和“一体化”洗选设备,显德汪矿不仅彻底告别了“原煤时代”,而且从以前的亏损几千万变成现在的盈利破亿元。“未来,显德汪矿洗煤厂将拥有两条洗煤生产线,围绕市场需求生产各类级的精煤品种,打造更多的效益增长点。”显德汪矿党委书记方盛友说。
和显德汪矿一样,邢台矿也在算一笔账,有所不同的是,邢台矿把目光瞄准了一直作为废弃物的煤泥。
由于其灰分高、水分高、热量低、黏度大等原因,煤泥一直不能有效利用。长期以来,这些煤泥不是作为低级燃料直接民用,就是堆积在一起无限期存放。但这样的煤泥,数量却不少。据邢台矿副矿长贾建新介绍,仅邢台矿区,每年就有70万吨煤泥。“这样的煤泥每吨售价也就200多元。煤炭市场形势不太景气的时候,甚至还要花钱请人拉走。”
如今,邢台矿建成并应用了国内首条利用电厂高温余热对煤泥进行间接干燥的工业化生产线。煤泥干燥后,既避免了粉尘外流,也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形成市场适用范围广、污染小、便于运输储存、利润高的新混煤,成为发电厂供不应求的动力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