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十八大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十八大特别报道
 

2012年11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世界第一积累超越的力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从世界第一积累超越的力量

中国人的强国梦是从体育开始的。

而强国梦的最终实现则必然是以经济的强大为基础的。

从1984年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的射击赛场上夺得中国人在奥运会史的第一块金牌,到中国体育代表队在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获得51枚金牌,中国体育用24年的时间,登上全球体育金牌榜的榜首。

和中国体育一样,从市场经济的建立开始,中国企业就已经全面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奥运会”中来。同时,中国经济也创造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第一,积蓄着超越的力量。并且在这连续的量变当中,酝酿着质变的力量。

遍布全球的中国制造

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更多是源于对中国产品的认知。对于陌生国度的人们,“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他们最初认识中国的媒介。随着更多的“中国制造”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长。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中国生产的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一半以上产品的产量,中国已经占据了世界第一。2005年,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一家进行了一场没有“中国制造”的试验,一年下来,结果发现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是一塌糊涂的。

这场试验的结果表明,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已经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到2009年,中国以出口总值12016.7亿美元的数量,超出德国的11700亿美元,由一个曾经产品严重短缺的国家一跃变成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而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首度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为19.8%,领先美国0.4个百分点。这表明,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在从多个单项第一,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全能型“冠军”。

中国创造的战略突破

2010年12月3日,由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以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刷新了世界纪录;而据铁道部有关专家介绍,目前中国高铁的最高实验速度已经超过520公里。

与数量和规模上的世界第一不同,中国高铁创出的世界第一速度,从一个点上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造领域的跟随、追赶到超越的过程。

毋庸讳言,中国在数量和规模上众多世界第一,是靠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以及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创造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但也正因如此,这些世界第一的含金量并不高。中国要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建立稳固的地位,就必须在产业链的高端建立自己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所创造的世界第一,要远比在数量和规模上所创造的世界第一,有着更高的含金量和深远意义。事实上,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取得相应领域核心技术的世界第一,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相应产业的垄断和控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

从“中国制造”的世界第一,到“中国创造”的世界第一,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突破。也是中国经济从跟随到追赶,从超越到引领的必然路径。

从单项领先到全面超越

客观地说,目前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世界第一,更多还是单项“冠军”,还不足以形成产业优势。而西方发达国家则通过优势技术形成对产业链的控制,进而通过对多条产业链的控制,形成对战略性产业的全面的控制。

一个富有意味的变化是,2011年,我国发明申请量达到52.6万件,首次超越美日等发达国家,跃居世界首位。这标志着中国在技术领域的世界第一,正从过去的“单兵突破”酝酿着一次全面升级。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已连续多年保持10%的增速,目前每年的研发支出超过1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4000亿美元而位居世界第二。大量的投入显然会为高新技术的发展积累大量的后劲和势能,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早在2006年,中央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且强调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011年,中兴和华为公司分列全球PCT国际申请量第1位和第3位。事实上,也正是中兴和华为所在通讯设备领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因此,只有出现了“系列”的、“大面积”的世界第一,中国企业才能取得在关键产业中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经济技术领域众多世界第一的出现,体现了中国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命力。着眼长远,激发更多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创造世界第一热情和能量,让中国企业向重要产业链条的高端进行位移,是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性的关键所在。

世界第一,这是一个成果,也是一种努力。

世界第一,这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鼓舞。

无数个世界第一,将成就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将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