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平朔让煤炭“绿”起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傅万明本报记者江丞华
中煤平朔让煤炭“绿”起来
智能温室蔬菜
井然有序的露天矿作业现场
中煤平朔职工生活区
但凡谈及煤炭行业,都离不开一个“黑”字。
在中国,因为整体资源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煤为主的结构无法改变。
既然,我们无法摆脱黑色的煤炭,那么“改变”它,让煤炭“绿”起来便成了当务之急。
煤炭企业可以变“绿”
从建矿初期的年产1500多万吨原煤,到2006年年产量达到近6000万吨,再到2010年底,原煤年产量突破1亿吨,中煤平朔成为我国第二个年产亿吨原煤的大矿区,同时也成为我国首座露井联采的单一亿吨级矿区。
在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中煤平朔坚持科学发展,围绕绿色采矿、循环发展和复垦绿化,开启了一场煤炭企业向“绿”转变探索。
中煤平朔在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可以为诠释传统能源企业如何提高增长质量增加注脚。
2010年9月,全国生态环境治理现场会在平朔召开,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山西省政府充分肯定了平朔在环境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平朔以其实实在在的绿化环保业绩颠覆了煤矿留给大众的“脏、乱、差”印象。“对于山西的煤炭企业能从黑向绿成功转变的事例并不多见,中煤平朔是我见过最为成功的一家,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不仅使企业实现了质的提升,而且对山西这个煤炭大省以及朔州这个煤炭大市实现资源型省市的转型作出了贡献,并提供了经济支撑。”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长王景福表示。
记者了解到,平朔矿区以露天开采起家,这种开采方式对土地的破坏是相当惊人的。
在中美合作经营安太堡露天煤矿时,美方公司的绿色环保理念被引入进来,将矿山环境绿化摆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这开创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的先河。
平朔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矿区植被覆盖和土地复垦,为大型矿山露天开采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成熟经验,也为大型煤炭企业追求绿色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数据显示,自建矿以来,中煤平朔累计投入绿化复垦资金18.5亿元,复垦绿化土地9万亩,矿区土地复垦率和排土场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和90%以上,远远高于原始植被覆盖率10%的水平,属国内同行领先水平。
据了解,平朔在初建矿井时就依法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规划。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到了所有防污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平朔对矿区原煤堆、产品煤堆、输煤暗道、转接塔等均实施煤尘污染源型的封闭治理,对工业废水和井工矿疏干水实行全闭路循环利用。这些举措彰显了中央企业维护、改善区域环境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十一五”期间,平朔走低碳发展之路,累计完成节能量16.39万吨标煤,超额完成了当地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任务,完成了“十一五”总节能目标的136.58%,这是实实在在的绿色增长。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授予中煤平朔“低碳发展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视察平朔时指出:“中煤平朔公司在现代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创造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有些方面还开创了先例,走在了全国前列,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10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中煤平朔而言,这是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山西省提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型方式,这与中煤集团转型战略不谋而合,平朔矿区通过打造“一区两链,五型七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绿色转型。
“一区两链”统筹转型发展
打造“一区两链,五型七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绿色转型,是中煤平朔高质发展的科学抉择。
2010年12月15日,中煤平朔建成了国内首座露井联采的单一亿吨级矿区,夯实了“一区”的基础。
中煤平朔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两条产业链”———以煤为基础的“煤—电—硅铝—煤化工—建材工业产业链”和以土地复垦、生态恢复为主线的“农—林—牧—药—生态旅游产业链”。
2010年10月,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山西省省长王君一行在平朔调研时,对中煤平朔建设以煤为基础的煤电化工业产业链和以土地复垦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链给予了充分肯定。
以煤为基础的第一条产业链旨在循环工业。
据了解,中煤平朔成功攻克利用粉煤灰联合法生产白炭黑和提取氧化铝的技术,属世界领先水平。粉煤灰有效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产品之后,比直接用来制砖提高价值100倍左右。如果向电解铝和铝材延伸,增值空间更大。平朔的粉煤灰高端综合利用项目不仅是中煤集团而且也是山西省的转型示范项目。
预计到2015年,中煤平朔将实现年产煤炭14500万吨的规模;电力装机总规模可达920万千瓦(矸石电厂800万千瓦),年处理粉煤灰410万吨;建设3个煤化工项目,年产合成氨18万吨、多孔硝铵38万吨、天然气21.34亿立方米;建设3个总规模600万吨/年的建材厂。
以土地复垦、生态恢复为主线的第二条产业链旨在和谐生态。
据介绍,在平朔矿区,凡是作业完毕的工作面都及时跟进了复垦,发展种植养殖及旅游业。自1985年建矿至今,中煤平朔累计复垦、绿化土地9万余亩,复垦率和排土场植被覆盖率分别超过了50%和9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煤平朔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国际最具影响力旅游企业”,其复垦工程被评为“国家示范工程”。
2010年9月28日,全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场会在平朔召开,与会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能源局领导认为平朔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带了个好头。
数据显示,复垦区的植物品种达200多个,种上了庄稼林草或者药材,具备了存栏肉牛300余头、羊4000余只、蛋鸡万余只的养殖能力和年产蔬菜200余万斤的种植能力。2011年,平朔矿区投入8千余万元新建了16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300座日光温室,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按照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的农业产业项目合作意向性协议的规划,“十二五”期间,中煤平朔将完成50万只蛋鸡、20万头生猪、3000万只肉鸡及其配套生产项目,总投资达22.41亿元。
预计“十二五”期间,平朔将复垦土地5.5万亩,建设生态防护、生态农牧业种植、农牧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四大类15个重点项目。
“五型七业”支撑发展循环经济
如果说“一区”是基础,“两链”是纵向延伸,那么“五型”就是“一区”这个基础的内涵,“七业”就是“两链”延伸的成果。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曾表示,中煤平朔开采煤炭后又复耕,把生物资源利用了起来,把现代农业搞了起来。另外,中煤平朔延伸煤炭产业,对废品开发利用,搞起了循环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
要将这个可持续的模式做强做优,必须依赖对“五型”矿区建设的不断强化,必须有强有力的文化做支撑。集安保型、生态型、创新型、集约型、和谐型于一体的“五型”矿区是中煤平朔的标识。
安保型强调的是安全高效。截至目前,中煤平朔已累计生产原煤8.6亿吨。五座生产矿井均被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特级安全高效矿井”。2011年6月9日,张德江副总理在平朔视察,对平朔井工一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给予高度评价。8月25日至26日,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推进会在平朔召开,平朔井工一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成为行业样板。2011年12月23日,中煤平朔公司社区被授予“国家安全社区”。
生态型主要是指有效使用复垦土地,统筹被征地农民就业,发展种养殖及工业旅游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创新型强调的是自主创新水平。例如首次在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条件下成功应用综采放顶煤工艺,填补了国际采煤领域的空白。中煤平朔第三座特大型露天矿东露天矿突破国内露天采矿普遍采用“单斗挖掘机—卡车”间断开采工艺,采用“单斗挖掘机—移动式破碎站—带式输送机—排土机”半连续开采工艺,用移动式破碎站及胶带系统代替矿用卡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工效。是中国露天采矿工艺富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集约型强调的是管理和效益。平朔露天矿采区96.5%的资源回收率和井工采区85%的回采率居国内首位。
和谐型体现了中煤集团“和”文化的力量。中煤平朔“十一五”期间年均投入4亿元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入3亿元支持地方新农村建设。
有了支撑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文化力量,可以有力助推企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推动“煤、电、硅铝、煤制气、建材、生态农业、物流”七大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快速形成。
从单一的现代化矿区到循环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中煤平朔“一区两链,五型七业”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业已基本稳固,生产规模全国领先,煤炭生产、煤矸发电、煤炭冶金、煤化工业、煤链物流、绿色生态、工业旅游七大产业齐头并进,正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引领中煤平朔打造中国煤炭工业的“北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