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系统视角
研究资本的探索性著作———读董志龙的《资本革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锦
从社会系统视角研究资本的探索性著作———读董志龙的《资本革命》
新华社的朋友巩军向我推荐人民出版社刚出的《资本革命》一书,这是董志龙先生研究金融的新成果。
1995年,我在新华社内部刊物上发表“资本经营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突破”,提出资本经营理论,后出版“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一书。在1996年后的五年间,有关资本的书籍在中国大量问世。我一向关注资本领域的研究,而董志龙新作则是金融危机后的新著,且又是在中国着力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写出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更值得一阅了。
读一本书,要关心其说了什么新话。看了前言,我明白这本书是阐述社会资本发展模式的,重在资本的社会功能,研究资本的社会关系。从实用性、学术性上都有意义,是一本有创新价值的书籍。
发展资本,建设好资本市场,有效规范资本流动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我认为作者这种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总结金融危机教训后的新的认识。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余波未尽,大到欧债危机,小到局部地区资本链条的断裂,类似中国的温州、鄂尔多斯的泡沫经济,都是如此。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使得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了一个多事之秋。
如何发挥资本应有的作用,规避瘟疫般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构建一个安全合理的全球资本市场也成了目前世界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上便是《资本革命》一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研究社会资本的目的所在。
显然,董志龙对资本存在形成与运行模式的研究目的不仅是简单的为稳定金融秩序的问题,也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入探索。
这本书摒弃单纯的经济学视角,而从一个全新的社会系统视角以及人性发展的视角出发,逐层探讨并揭示资本以及资本管理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模式。这是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董志龙的“资本革命”是一本既有热闹可看,又有道理可说的著作。整体上有澎湃的激情与恢宏的气势,具体上有认真的机理研究。第二、六两章是讲资本的社会关系的,也是此书创新的重点所在。社会构建、经济构建、社会构建与经济构建的辩证关系、经济社会建构中的资本,这些论述是有深意的。
董志龙在分析金融危机时,对四大顽疾:通胀、投机、资本扩张、货币战争进行深入的剖析,是有力度的。如果说金融危机是金融资本的最大病症,那么,与这种病症相伴而生的则是种种令人龃龉的隐疾,把握这些隐疾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内在因素,既有利于健康实体经济,也有利于形成金融安全方面的总体战略。这种分析是有见地的,特别是对两个“有利于”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本身是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进行的,金融创新的重要标准是金融安全,而终极标准是与实体经济相吻合,发挥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我在9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中国实体经济99评”是极为强调金融资本与实体资本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平衡和谐是一种境界,两者关系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我以为这种看法与董志龙先生是相通的。这也是我理解《资本革命》一书的思想通道。
读了董志龙的书,我想到了对资本研究的思想历史轨迹。当1995年春天我拿着“资本经营试论”论文,找到吴敬琏、王钰、陈乃醒、臧旭恒等先生讨教时,大家为“资本”这个词的解放而存有担忧。经过两年的呼吁,最终结果是在两年后党的十五大上,在江泽民的报告上九次出现“资本”这个词,这是我们国家最后解放的一个最重要的词汇,这当视为一次思想革命。当时是从政治经济学概念中,突破政治约束,从经济学意义来实现突破的。当然我是从研究企业出发的,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够,只是推进完成一个转变。现在董志龙从社会学意义上完成又一次突破,当属于社会经济学的创新。资本思想的历史,似乎在完成一次螺旋式发展,又重新回到社会学的范畴。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经济常常是促发社会改革的主要动力与基本出发点,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无不同。解剖资本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必须要超越社会运行模式、意识形态以及政治体制与文化差异的局限,客观的总结人类社会的实践经验,理清附着在资本身上的种种元素,穷究经济社会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与道路。而后,才有可能在构建正确的资本发展通道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董志龙的研究是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
对于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发展宏观理论研讨的董志龙来说,《资本革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带给中国经济的亦是一个新的社会资本思维。
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资本的比重将越来越重要。而在国内,有关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需要深入。希望看到更多的人研究社会资本,来丰富马克思主义资本研究的宝库,不断开拓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为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出版《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等15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