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商业管理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系”资源终究不能成为支持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许多企业家最后的沉沦其实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局。

从众心态:中国企业的文化劣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岷

从众心态:中国企业的文化劣根

每当提及中国出口企业压价竞争的话题,让人想起这样一则故事。

东欧某个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欧洲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生意都十分红火。不久,欧洲人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的旁边开了个餐馆,很快声誉鹊起。又过了一阵,另一些欧洲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堂、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

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为招徕顾客,他九折收费。后来,更多的中国人开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于是,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的修车店,不太在乎价格的优质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地,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差强人意,但毕竟收费低廉。于是,欧洲人的修车店赚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仅混了个温饱。再后来,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准备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却发现欧洲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5倍,质量提高了3倍,如果在欧洲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纵观中国出口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其实正是这种“城东现象”的再现!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目前的中国出口企业就像螃蟹爬高,一个爬上去,另一个必要攀着它往上爬;接着一群螃蟹叠加在一起,谁也爬不上去;最后,大家纷纷跌落下来。这种企业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反映了国人的某种性格缺陷,严重地讲,也可以称为劣根性。李锦道出了中国企业的现实,盲从、跟风、倾轧、不抱团。当然,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城东现象”不仅企业有,渗透在中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购买商品,商场里谁的摊前人多,谁的东西就好卖;网上哪件店铺的东西销售数额大,就会更加从者如云。基于这种现实,各种各样的“托儿”应运而生,成了中国商家的独特营销手段。

个性发展的集体缺失是“城东现象”产生的根源,也是目前中国最为可怕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种从众心态的产生源于安全和惰性。众人都买的东西,会让人觉得可靠,于是会有更多的众人去买;别人尝试过已证明可行的事情自己再去做,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所以人们更愿意在现成的路上走。类似这样的思维定式无处不在,但在中国尤为盛行。

也有人进一步分析,中国在几千年里都是大一统的等级社会,严格的思想禁锢下,人们按着被界定的身份生活在特定的区间内,靠不越雷池一步的自我约束,来维持着整个社会生态圈的稳定。在这个生态圈中,需要步调统一,不需要与众不同。

但是,别人走过的路好走,自己看得却是别人看过的风景;别人吃过的东西也许安全,自己尝到的却是残羹冷炙的滋味。

李锦表示,中国毕竟已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国企业必须摒弃从众心态,在张扬个性的创新中谋求发展。否则,“城东现象”会在中国企业中一遍遍上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