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产业公司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医药1元转让被指利益输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范思绮

南京医药1元转让被指利益输送

1元的交换价值是什么?是一瓶矿泉水还是一只棒棒糖?或许我们都低估了1元的购买能力。1元的交换价值是南京同仁堂响当当的名号!

2012年10月9日,南京医药公布拟向江苏红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石科技”)转让所持有的南京医药国际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国际”)40%股权。转让公告中的一条引起舆论关注:同仁堂黄山和同仁堂洪泽的转让价格竟为1元!

此公告一出,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同仁堂老字号就值一块钱?这年头,一块钱买不来一斤肉却能买下南京同仁堂的牌子?我出两块钱,能不能卖给我?

南京同仁堂就值一元钱?

南京同仁堂药业的前身为北平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1926年在南京正式营业。经历了公私合营、股份制改革,拥有86年历史的老字号如今竟沦落到1元贱卖的尴尬境地,不免令人心生遗憾。

事实上,关于“白菜价”转让老字号的风波自去年年末起就未曾平息,对此南京医药还特此做出过相关声明:以1元的价格出售上述两家公司股权资产对交易双方均具有积极意义。对1元转让价格,南京医药做出的解释是:该子公司经评估后净资产均为负数,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经营状态,经协商后确定转让价格分别为人民币1元。

“这个解释是合法的,但前提条件是资产评估公司是独立的、合法的、尽职的、公允的进行评估后的结果。”正略钧策合伙人李承柱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就“1元转让老字号是否合理”的疑问,李承柱补充道,如果将南京同仁堂的品牌和信誉看做无形资产来衡量,那么其价值是巨大的,远不止1元钱;如果按照南京医药做出的解释来看南京同仁堂的资产价值,如若是资不抵债,1元价格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具体数据应来自资产评估公司的公允评估数据。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张合刚律师告诉记者,这些“符合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由于竞争激烈,因而难免有不合乎“独立的、合法的、尽职的、公允的”操作规范的事件发生。

有医药行业研究员直言:“转让价格低估得难以想象。”

股权转让我的价格谁做主?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应以资产评估结果为依据,如挂牌价格低于资产评估结果的90%,应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书面同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国有资产股权转移需经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经过“相应资质的法定评估机构”评估后,还需在当地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让,以防国有资产流失。

有知情人爆料,同仁堂黄山和同仁堂洪泽的无形资产估价为4300万元,而非1元。在其挂牌出让期间,有其他企业提出高价收购,均遭拒绝。

为证实传闻真假,记者试图联系南京医药及其下属分公司方面,但均遭拒绝。当记者拨通南京同仁堂分公司的电话时,竟转接至地产销售中心,记者不得不怀疑南京医药已将南京同仁堂拱手让与他人的事实。

李承柱告诉记者,自1997年以来,国有股权的转让价格基本上以每股净资产值来核算的,但目前对这个定价方式争议较多。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规范意见》第17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时,转让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值。由此,每股净资产值成为国有股转让的一个广泛被采用的参考定价指标。

1元贱卖老字号或致国有资产流失?

南京医药贱卖南京同仁堂的另一疑点在于红石科技的企业性质。红石科技成立于2005年4月,注册地为南京市白下区苜蓿园大街西6号,法定代表人袁人牛,注册资本4000万元,属于私营企业。

2011年12月9日,红石科技对南药国际单方面增资1.35亿元,红石科技持南京国际60%股份,成为南京国际第一大股东。如今,红石科技再次受让南京医药持有的南药国际40%股权,持有了南药国际旗下的南京同仁堂等医药资产,原本属于国资背景的南京同仁堂医药资产被彻底私有化。

将国有资产1元转让,是否合法?张合刚律师表示,如果是优质国有资产,以1元转让,实属重大经济犯罪。但同仁堂黄山、同仁堂洪泽是否是优质国有资产这个需要权威部门认定。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国有资产1元转让,南京医药并非首例。2008年,中信集团1元钱转让北京中信投资公司整体股权;2010年国发将广西国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1元转让。

“1元贱卖国有资产反映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较大漏洞。”张合刚律师表示,政府监管不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在于股权转让程序上“有空可钻”,这就给一些相关利益的输送提供了便利条件。规范评估机构,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管机制十分必要,基层监管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