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产业公司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动权逆转焦煤市场全线亏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主动权逆转焦煤市场全线亏损

现在焦炭业的现状让江苏一家焦炭贸易公司的张先生有些左右为难。“前几个月开始,打算转行做其他生意,不做这行了。”张先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但最近行情开始好转了,再等等看,“不过还是很难做。”

专家表示,此前的十年,对于焦煤业来说,可以称得上是“黄金十年”,焦煤贸易完全是供不应求。但从今年开始,这种主动权发生了逆转,焦煤市场全线亏损。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日前表示,煤炭价格将适度回归。国家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防止煤炭市场大起大落,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黄金时期将难以再现。

资金链紧张或导致产业链断裂

“现在行情是好点了,但量还是不大,难做的。”这是张先生反复说的一句话。

“今年的量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作为小的中间商,去年每个月能做到300多吨,但现在经常是200吨不到。”张先生说。

从事焦炭批发零售生意的张先生,如今也算入行4个年头了。与刚入行相比,今年的情况显然更糟糕,以至于他有了转行的念头,而资金链紧张是加剧这一念头的重要原因。

往年张先生经常往返山西、江苏,忙得不亦乐乎,但今年则没了心气,“跑不跑都一样!行情不好,主要是维持住现有的客户。”

虽然手里有十几个稳定的客户,“但都是小规模的压轴铸锻厂,不成大气候的。”张先生说,大钢厂对货量需求大,作为中小型中间商,难以接手。“即使和大钢厂合作,今年也是不好,钢厂这样那样的开支大,就会挤压焦炭的价钱,拿到手的钱都差不多了。”

“因为进货需要现金支付,可是出货后要拿到货款正常需要1个月时间,但现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拖延,拖一个月算时间短的了,有的会拖上好几个月。”张先生告诉记者,“这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的。可是为了维护客户,又不能经常上门催款,时间长了就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

“这也是很多朋友打算转行的一个原因。虽然合同在手,但主动权在对方。”张先生如是说。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焦炭供应过剩的状况持续了许久。事实上,焦炭除了用于炼铁和冶炼有色金属,还可用于化工、电石、铁合金及铸造等。因此,调整其供应结构、优化焦炭资源分配是缓解焦炭供求紧张的又一法宝。

在张先生看来,现在有些地方对环保要求高了,因此很多钢厂开始弃焦炭改用电生产。“虽然相比较用电的成本比使用焦炭的成本高出1/3,但能达到环保的要求。”这也是焦炭面临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需求锐减焦煤沦为普通煤

近日,在钢铁需求大增的刺激下,焦炭价格连连上涨。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10月18日监测显示,9月中下旬部分地区焦炭价格小幅上涨,华北、华东部分地区价格率先上调,河北邯郸地区、河南洛阳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的二级冶金焦出厂含税价在每吨1250元—1400元。比起9月初的每吨1150元—1200元的价格,已经出现小幅回升。

“表面来看,焦炭有逐渐复苏的趋势。但是随着高耗能时代的远离,不论焦炭市场还是煤炭市场,都不能再恢复到‘黄金十年’时期。”宛学智表示,所以焦炭的复苏将会是比较缓慢的过程。

“去年这个时候,量大的时候,出货量能达到500吨左右。”张先生无奈地说,“现在最多做到300吨不到就很好了。”

事实上,“焦炭源头的量是很充足的,很多焦厂里面焦炭堆得像小山一样。”张先生告诉记者,原煤价格如果很低的话,焦厂可能会接受焦炭压低的价格,可现在焦厂每卖一吨焦都是亏损的,很多时候原煤进价是1000元/吨,而焦炭的出厂价可能也只有1000元/吨。“在5、6月份市场不好的时候,很多焦厂要么存货,要么不生产。”

“由于焦炭的需求量减少,造成了焦煤的需求量也大幅减少,一部分焦煤被当成普通煤用,大材小用,资源浪费。”煤炭市场专家李朝林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卜昌森表示,煤炭业曾拥有过辉煌的“黄金十年”,这是煤炭发展所不得不经历的成功与辉煌的时代。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推进,导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世界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5%以上,高速公路、房地产、汽车、重化工,高投资、高耗能项目纷纷上马。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增长,生成了对煤炭的重大需求,在庞大的需求上,煤炭价格不断攀升。以山东为例,过去10年,煤炭价格一年每吨增长50多元钱,10年每吨就增长了500多元。所以,煤炭行业投资不算增长,煤炭产量更是不算增长,这也成就了煤炭行业十年辉煌。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国家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房地产领域,从8月份来看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增加了对钢材、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需求。

但有专家指出,虽然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企稳迹象,但是未来下行压力仍然很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