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劳工NGO遭逼迁
无良企业或为背后推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深圳劳工NGO遭逼迁无良企业或为背后推手

“现在劳工NGO的生存环境普遍不好,主要是身份和所做的事情得不到政府认可。而劳工NGO被逼迁的背后,有无良企业的推手存在。”10月20日,深圳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劳工NGO组织负责人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该人士称,劳工NGO在替员工维权、调解劳资纠纷时,必然会触动企业的利益,因而被打砸、殴打、恐吓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替别人维权的同时自身权益却难以保障。

近日,深圳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手牵手工友活动室等十余家劳工NGO先后遭当地多个部门上门检查,紧接着房东断水断电,以各种理由提前解除租房合同,要求搬迁,甚至出现暴力逼迁,从而导致这些劳工NGO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现象:劳工NGO之困

10月19日,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负责人张治儒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采访。

张治儒向记者介绍,1993年他南下打工,体会到外来工遭受的种种不公对待,且工人不懂法又没钱聘请律师维权而导致维权结果不理想,加上自身受工伤却维权失败,于是决定成立一个外来工协会为劳务工提供服务和帮助。该协会成立于2004年3月,后因一直未能够通过民政合法注册,便于2005年5月1日通过工商注册成立深圳市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主要为外来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益性服务。

张治儒说,春风服务部是这次遭打压的第一个。因为春风服务部是国内最敏感的劳工机构,所以刚开始以为只是针对春风的单独行动,但没想到此后的几个月中,接二连三出现对其他劳工机构的打压。

“我们在松岗的办公室刚租不到三个月,房东就通知要求搬迁。但由于房东一直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拒绝搬迁。最后房东没有办法,就只得通过暴力解决。”张治儒说,“在2月份,房东叫了好几个人,在我们办公室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将我们的招牌和卷闸门全部拆掉。报警后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搬迁。”

“到现在为止,房东连押金都还未退回给我们。我们现正在准备起诉房东。”张治儒说。

在深圳,像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牵手工友活动室这样的劳务工NGO有十余家,主要分布在宝安和龙岗两个外来劳务工比较集中的区域。而目前广东全省大概有50多家劳工NGO,维权人士就有200多人,坊间一度盛传多达上千人。

调查:逼迁背后有企业推手

对于劳工NGO存在的作用,张治儒表示,深圳很多企业反映,正是他们这些劳务工NGO的存在,让很多工人学会了通过投诉、起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很多企业老板认为现在的外来工权利意识太强”。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劳工NGO负责人还向记者表示,压力不仅来自无良企业,现在政府对劳工公益机构比较不信任,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担心劳工NGO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劳工公益机构没有合法注册,特别是在民政部门注册,造成法律和行政上的监管缺失。

“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从事这项活动,如果说要查你,就太容易了”。

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劳工NGO在筹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帮扶工人的无数个案例中,张治儒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讲述了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案子。其中,黄文松工亡获赔85万,创造全国工亡赔偿最高案例。

张治儒同时猜测,也许是NGO组织帮助工友维权,引起基层职能部门猜忌。

《中国企业报》记者就此事件联系当地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前未得到任何回应。

争议:公益还是幌子?

不过,对于劳工NGO,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对劳工NGO的目的、维权方式和效果提出质疑。

质疑者认为,劳工NGO的负责人和组织者大都学历层次低,他们替人维权主要是自己受工伤后有了维权的冲动。但他们不是律师,却做着律师的事情,维权效果令人担忧。

据悉,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也曾被斥为“黑中介”。张治儒也曾被列为“黑律师”而被查。

还有质疑者认为,既是法律援助机构,就不应该收费。甚至有人认为,劳工NGO不过是打着公益的幌子谋取个人利益。

今年9月,由包括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劳动法学者等在内的20多位知名学者联名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公开信,声援深圳劳工NGO。

公开信称,这些组织多年来致力于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安全培训、心理咨询、文化艺术娱乐、法律宣传和咨询等社会服务,如今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

湖南火炬律师事务所罗旷律师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劳动纠纷涉及法律程序繁杂,委托律师要先承受一笔不菲的律师代理费,这又使许多的劳动者望而止步。许多劳动者去当地申请法律援助,但法律援助需要审批,只有少数幸运者的申请才能得到批准,因此大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是得不到任何帮助或救济的,只能自己去维权。”

谈到未来的发展,张治儒表示,希望劳工NGO能够有合法的生存环境,能够在为劳工工作和生活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劳工公益机构目前还处于生存的艰难阶段,确实还不知道今后的路会如何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走一步算一步,边做边看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