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1995年莫言获“大家文学奖”10万元奖金后一并收获的冷遇和批判,750万元诺奖在手的莫言所受待遇已是“今非昔比”。
莫言得奖,人人有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莫言得奖,人人有份?
买一本莫言的书目前并非易事,因为持续的畅销已导致多地断货。
提早进入“冬眠状态”的书店乃至传统出版业,因此奇迹般回暖———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相比1995年莫言因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大家文学奖”10万元奖金后一并收获的冷遇和批判,750万元诺奖在手的莫言所受待遇已是“今非昔比”。
诺贝尔奖的悬念,早在一月之前就已预热。社交网络上围绕莫言得奖引发的一片羡慕嫉妒恨,终究在接踵而至的商业狂欢前变得苍白无力。从存书一抢而空到修建莫言文学馆,从带热传媒股大涨到商家迅速借机营销,似乎都在印证:“莫言得奖,人人有份”。
当初只卖了800元的《红高粱》版权
1988年春夜,莫言走在北京街头,听到有人大声在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那一年,这首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因影片斩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爆红全国,这是当时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所有的光辉都聚焦于当时还算新人的张艺谋和巩俐,作为原著作者和编剧的莫言身在光彩之外。稀缺的人气晚来于24年后。
2012年10月11日,随着诺贝尔文学奖归属莫言,当年他在拍摄《红高粱》时与张艺谋、巩俐、姜文的合影疯传网络,而照片上,莫言的气势已不输于其他三位大牌名人。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的颁奖词极尽清雅,但莫言从来就不是脱“俗”的作家。莫言曾为某酒品牌撰写并非敷衍了事的软文,他也比许多现今当红的作家更早涉足影视圈,他的《红高粱》成就了一部非凡的电影,但也照样写过20多万字但一直没拍的电视剧本。
曾经的岁月已经过去了,所有之前的莫言都被改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被搁置的电视剧本手稿瞬间升值百万,而酒软文则再次趁机高调见报。
在当年同张艺谋的合影里,32岁的莫言意气风发。在这部开创中国电影的《红高粱》之前,他已经写了6年的小说。对于小学都没念完的莫言来说,作家梦的缘起,是因为最实际的经济原因:“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以及“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莫言的艰难生计其小说中多有涉及。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讲述的便是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的过往。1986年,《红高粱》震动文坛,之后,莫言高兴地把电影版权以800元卖给了摄影师张艺谋。当时莫言的第一感觉是“发了一笔横财”,因为800元相当于他当时8个月的工资。
高粱地风景已化身文化项目
《红高粱》中的经典场景均在莫言家乡高密东北乡拍摄。17年后,莫言的另一部小说《白狗秋千架》被导演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并获得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地理概念。
莫言的文学故乡亦成为影片的叙事故乡。虽然他在1995年之后结束了从《红高粱》开始的高密东北乡家族小说的写作,但是这片意义非凡的高粱地,从未远离莫言的人生。
对于莫言来说,从800元版权费到750多万元诺贝尔奖金,文学创作历程也是财富的变迁之路。诺奖带来的商业效应持续火爆,由此带来的版税以及延伸收入将远超诺贝尔奖金。甚至有人就此断言,莫言将成中国首个亿万富翁作家。而在此之前,莫言还曾是业内人士口中屡遭拖欠稿费的“被欠款大户”。
2012年10月11日,获诺奖当晚,面对蜂拥的媒体记者,莫言说:“在这个季节,高密应该有红高粱,但是现在已经不种了,大家都看不到了。”
时隔多年,高粱地的风景全然已改。
眼下,莫言故居已成为旅游热点,高密的红高粱化身为地方热衷的文化品牌项目。
10月12日中国股市的“救星”
既陈忠实之后,莫言成为这个秋天最火的作家。前者因为一部电影,后者则是由于国人“又爱又恨”的诺贝尔文学奖,缘由不同,但最后落点一致:商业价值。
莫言得奖虽经此前百般预热,但真正揭晓那一刻仍旧显得“出其不意”,而后的商业狂欢却在意料之中,由此引爆的“莫言”品牌正持续发酵商业效应。
作为“被欠款大户”的莫言曾是被拖欠稿费版税的作家代表。现在,形势完全要反过来,因为趋之若鹜的出版商唯恐莫言不收钱。
获奖当晚,“聪明的印刷厂都在连夜赶印莫言的书,盗版厂家速度更快。”有人则断言,“莫言个人品牌将会带动出版业、版税、作品改编权等等至少一亿元的受益。”马上就有品牌营销人士跟帖认为“远远不止这个数”。
对于此前早与莫言签约的北京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来说,诺奖揭晓亦是企业节日。援引该公司负责人的话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会使公司业绩有“可观”的提升,还将加速该公司上市的进程,而莫言的商业效应还表现在出版权基础上延伸出去的影视改编、数字出版等方面。
10月12日,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开门营业不到1小时,所有莫言文学作品均销售一空。同一日,早盘沪深两市跳空高开,文化传媒板块大幅高开领涨,其中出版传媒、新华传媒、长江传媒开盘瞬间冲上涨停。有网友称莫言才是“中国股市的大救星”。
在潮水般的商业效应下,750万元的诺贝尔奖金不过是“小钱”,莫言的商业价值呈现爆发式增长。莫言的书在瑞典早已断货,国内莫言作品网络订购量增加四五倍。除了图书出版行业直接受益,莫言热度辐射到更广。社交网络流量暴增,房地产商迅速推出“莫言”版广告,莫言文学馆即将修建,莫言手稿成收藏品市场新宠,莫言家乡推出纪念邮戳,线上线下商家借机营销、一片欢腾。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田俊国感叹:“炒家比莫言挣得还多,这就是商业社会。”
莫言的商业效应显得“事无巨细”,他在获奖之后微博回应时显示的某手机品牌客户端也成了公众关注的聚焦,有业界人士称赞“这效果比花钱拍大广告片效果好多了”。
国人期盼的荣耀和骄傲正从诺贝尔文学奖的水晶座上火速落地,成为可以看得见的商品。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将诺奖比作“糕饼外面裹着的那层酥皮”。现在轮到莫言品尝“诺饼”了———似乎还没进口,就已被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