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车市将现结构性变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中国车市将现结构性变局

时令还未进入深秋,日系车企却是秋风瑟瑟,寒意袭人。

刚刚过去的“史上最长黄金周”里,日系车企下滑严重。

“比销量下滑严重的是消费者的信心、担心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一家日系车品牌店的销售顾问张林担心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无法预知结果怎么样。

汽车行业将出现结构性改变?

有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日系车企在华销量普遍下跌,同时丰田、日产等多家日系车企决定在华减产,未来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可能出现进一步下降,在此情形下,我国汽车行业将出现结构性改变。

以日系车传统领域SUV为例,2012年1—8月,日系SUV累计销售36.8万辆,占SUV市场份额的28.67%,遥遥领先各大车系。然而,日系车在SUV领域主要竞争对手是韩系车,近几年外形设计、产品质量、油耗水平等各方面都获得较快提升,相比日系SUV又具有性价比优势,被国内消费者普遍认可,韩系车有望替代日系的SUV市场份额。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8年日系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突破了30%,达到历史顶峰,但随后这一数字便不断下滑。

在国内家用车市场,日系车和德、美以及韩系车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也较为接近。与日系车企下滑份额严重相呼应的,是其竞争对手乘势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快速抢占部分日系车企在华市场份额:德系、美系和韩系品牌销量攀升。

9月份,日系车成为了中国车市唯一的沦陷者,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增长13.8%、15.1%、9.4%和9.2%。

研究报告发现,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购买意向率,从2009年的32%下降到了2012年的24%,对欧系车购买意向率,则从2009年的25%上升到了2012年的35%。

张林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自钓鱼岛危机以来,日系汽车销量下滑严重。此前一些有意购买日系车的消费者,在最后时刻都买了德系、美系、韩系等非日系车和国产车。

“总部要求我们趁此机会大力促销,增加市场份额,为下半年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北京一家德系车4S店销售负责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除此之外,国内自主品牌乘势而上,有精明的汽车厂家还打出“爱国牌”促销。9月份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比前一月增长26.6%,销量达56.19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则增长7.5%。其中,吉利、长城、长安增长明显。

无法预判的未来

据悉,出于积极应对危机的考虑,一汽丰田厂家和经销商目前开始联手采取更主动的市场举措,接下来营销活动也会陆续展开。

虽然日系车企业开始行动试图找回过去一个月失去的市场,并恢复市场信心。但在采访中《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日系车企的前景并不乐观。

继国庆期间采访亚运村汽车市场后,近日,记者在对几家日系4S店调查后发现,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优惠,还是之前的优惠幅度。多名销售顾问均向记者表达了不乐观的情绪,尤其是对未来的担忧。

北京一家日系车企4S店的销售顾问李先生向记者表示,其4S店8月份之前销量每月都在50台以上,最近两个月每天也就一二台的销量,亏损严重。

“虽然汽车企业取消了对我们经销商的考核,使我们的销售压力减轻了不少,但如果情况持续下去,我们肯定受不了。”李先生说,“四季度该怎么办?我们有时开会研究,希望讨论出一个解决困境的方法,但面对不利的大环境,只好选择等待。”

在谈到未来的销售形势时,多位4S店负责人表达了悲观的情绪,均认为如果目前中日两国关系没有根本扭转,日系车销量不可能回暖。有的经销商表示将持续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影响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从目前的情况看,事件的影响远超日系车企的想象。一定要保护好经销商的利益,如果经销商在这个时期被伤害,即使销售恢复正常,企业也会受到损失。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也指出,9月份日系车的产销大降,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并且这种状况还会继续。如果不思考其中的根本缘由并有效地消除,很可能永远也好不了。

摩根大通报告预测,今年10月到12月,日本企业的对华整车出口可能将暴跌70%左右,而汽车零部件出口将下降约40%。

深耕中国是正确选择

对于突如其来的冲击,日系车企大都积极应对,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负面影响,从合资工厂停产、减产,停止或减少进口数量,到补偿被砸日系车车主等,以期将损失降至最低。包括丰田、日产在内的5成日系车企被迫削减中国的产量以应付目前局势。

日本媒体近日报道,汽车巨头铃木开始讨论正式进军缅甸,目标为2015年前建成新的汽车组装工厂,年产汽车2至3万辆。这一旨在“摆脱中国”的行动受到了外界关注。报道还称,近年来,由于中国国内工资水平骤涨和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日益严峻,尤其是对日本而言,自钓鱼岛事件后,“脱中”契机的想法在日本企业中不断蔓延。

那么,日系汽车巨头铃木进军东南亚是否是日系汽车“摆脱中国”的信号?日系汽车是否“转战”引起业内遐想。

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由于中国市场同时具有销售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双重作用,这在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对外资品牌汽车企业极具投资价值。与中国相比东南亚国家是无法比的:首先,东南亚国家没有中国这样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次,东南亚国家制造工业的配套体系不像中国成熟。即使日系汽车要转移,也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北方汽车公司销售负责人刘向军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

刘向军向记者介绍,一方面,我国经济繁荣发展,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汽车工业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因此,任何具有世界级眼光的大企业,都不会放任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好的中国市场不顾。(下转第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