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金融投资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企对接资本市场获政策加码

沪深两市2400余家上市公司中,农林牧渔企业仅60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沪深两市2400余家上市公司中,农林牧渔企业仅60家农企对接资本市场获政策加码

日前,证监会副主席姜洋的一番表态让农业企业为之一振。姜洋称,未来证监会将进一步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部署,全面加强资本市场与现代农业的对接。相关人士表示,这或将使得一向缺钱的农业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短板现象愈加突出。与国外相比,中国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滞后,而制约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

分析人士表示,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将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企业缺钱技术创新落后

曾经,总资产只有49亿元人民币的汇源集团,通过授权资本,巧妙地将汇源果汁(01886)推向国际资本市场。此后,通过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坐收超过74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而这过程中新疆德隆并购汇源果汁,而后逐渐由于德隆体系的资金链断裂而分解,汇源果汁获得了独立,再到汇源果汁引入风险投资和上市,无不体现了资本的巨大作用。

刘永好的新希望(000876)同样在资本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刘永好投资民生银行,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市场回报,反过来推动了农业板块的发展。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雏鹰农牧(002477),2010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首发融资超过10亿元,成为“中国养猪第一股”。三门峡生态养猪项目正是该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之后,继续扩大产业化规模的范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业企业都能获得资本的垂青。

“筹资渠道太过单一,加上承贷条件较为苛刻,资金紧张的矛盾实在很突出”。日前,湖南某农业龙头企业的相关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由于融资困难,农业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业公司实力较弱。据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显示,深交所现有的1537家上市公司中,农林牧渔企业仅31家,这些企业与国外农业龙头企业相比,实力较弱。如在深交所上市的8家种子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总共才2亿元,而国外大企业往往在10亿美元以上。

“如果按照以农产品制造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上市公司的口径,农业类上市公司比例不高,并且规模不大,并且管理规范性有待提升,跨国经营的比例不多,上市和融资相对困难。”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融资难导致企业发展受困,扩张减速,融资成本过高,甚至存在因使用过高的民间借贷而导致企业破产的现象。

赢利不高致融资上市遇阻

据了解,造成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企上市存在瓶颈。

专家指出,农业企业的盈利性不高,导致资本运作的难度加大。国家层面的农业企业扶持机制相对较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不足;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风险管理制度导致农业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和成本增加。

据了解,目前资本市场和农业企业的配合并不默契。资本市场对农业企业重视不够,大多数上市企业是非农业企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市场如银行贷款、发债等对农业企业的融资条件苛刻,农业企业的贷款利率和抵押都高于工业和服务业。

“而地方财政和专项资金对于农业企业的扶持也较少,加之农业企业资本运营的理念和能力不高,这些都制约着资本市场与现代农业的对接。”吴维海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吴维海指出,“非上市农业公司面临的瓶颈最突出的是人才、资金和品牌问题,还有产品的竞争性和差异化、市场定位、公司扩张问题,跨地区经营的地域限制和地方保护等问题。”吴维海指出。

多方合力打造资本市场农业板块

今年以来,证监会、地方证监局、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开展了大量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调研工作。

记者了解到,近几个月,深交所、上交所相继举办了有关现代农作物种业、涉农上市企业的研讨会,10月份以后,证监会还将召开涉及农业的会议。

专家指出,亟待多方合力打造资本市场农业板块。“国家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农业企业的财税等负担;另外,国家要投入更多的扶持资金和专项资金,发行财政债券;地方给予土地和税收等支持,并在人才软环境等方面提供好的基础。”

专家指出,农业企业的自身要提升管理和改善盈利水平、提高信用。农业企业和产业链条中的工业企业加强融合、相互持股,实现跨产业链的资本合作和项目运作。

据了解,今年3月,深交所已与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签订了共建农业企业培育服务基地合作备忘录,以加快推动国内农业企业上市进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