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瘦身的要害是从“官本位”切换到“管本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行政审批瘦身的要害是从“官本位”切换到“管本位”
用“撕封条”来形容国务院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应当是一个恰切的比喻———众多的行政审批就像是一道又一道的封条,贴在了市场经济的大门上。尽管理论上这些大门都是已经敞开的,但那些“纸做的”封条却足以把市场的力量挡在大门的外面。
撕掉封条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市场经济的活力。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不断扩大,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依托的人力、土地和其他要素成本已经不再具优势,第一轮经济改革的制度红利已经释放殆尽。通过行政体制的改革放松对企业的捆绑,使企业释放出更多的活力,这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自200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国务院十年内六批次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31个省(区、市)本级取消和调整了3.7万余项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8.2%。但是,仅在国家层面就尚留有11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省(区、市)及以下地方留有行政审批项目显然会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近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竞争力排名在经过五年的稳步增长之后,下降3个位次至第29位,又回落到2009年的水平。导致中国竞争力排名下降的有三大因素,其中市场效率排名由第49位下降到第59位。这一数据直观地说明了现行的行政审批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活力,阻碍中国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虽然目前依然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只占原有总数的不到一半,但是凡是被保留的项目一定有更“充分”的保留理由,被进一步清理和调整的难度更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因此,在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必须同时治理行政审批所赖以存在的制度性和文化性根源,才能巩固清理行动的成果并保证行政审批项目不再出现回弹。
首先是要清理和修订已经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此次清理和调整的314个行政审批项目在内,许多行政审批项目都是依据“法律和法规”设立的,只有从源头上清理掉这些过时的法律和法规,才能从法律层面消除这些行政审批项目存在的依据。
第二是要进一步清理和整顿相关政府管理机构。要权力、要利益是当前最明显的“政府病”。事实上,许多行政审批项目的前后都有部门利益的存在,一些行政事业收费已经成为这些部门用来“养人”的主要资金来源或者是沦为“小金库”。只要靠收费生存的部门还存在,清理和整顿行政审批项目就会有巨大阻力,甚至会出现反弹。
第三是要从根本上建立对于社会“自治”能力的信任。大量行政审批项目存在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对相关责任主体“有罪推定”基础上的。虽然国务院这次说得很清楚:“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但是如果认为不审批就会乱套的思想依然大有市场,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是要从深层次上消除“官本位”的社会文化。无论是“3Q大战”,还是电商价格战,一出现问题社会就有很多人希望政府出面管理。正是这种对政府能力过分期待的社会文化,让中国的政府部门变成了无所不管的“街道大妈”,推动政府的职能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同时也使得中国政府离“小政府”和“服务政府”的目标越来越远。
取消行政审批决不等于取消市场管理,相反是要让政府部门从繁杂的审批事务中脱出身来,真正加强对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市场监管。只有从“官本位”切换到“管本位”,我们的市场监管才能更巧妙、更有智慧、更有效力、更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