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要闻
 

2012年10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鞍钢纵论国企崛起十年

来源:中国企业报  

胡鞍钢纵论国企崛起十年

(上接G01版)

中国国有企业在世界级500强行业(产业)覆盖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覆盖面仍不够广,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同时在产业结构上仍然有待优化。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来看,中国企业不仅在电信、保险、炼油等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迅速上升,而且开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机械、海运、工程建筑、计算机等产业实现新的突破。以2005年为例,当时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只有8个,但到了2012年覆盖行业达到22个。可以说,中国的崛起表现为中国企业在各个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但是,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优势行业分布于工程建筑、采矿原油生产、金属产品等传统高耗能领域,在信息技术服务、娱乐、网络服务和零售等服务业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大。

行业覆盖面的增加体现了国企竞争力的增强,这个模式很像奥运会,中国最初只在射击、举重、排球、跳水等传统项目上占有优势,但依靠中国体育的举国优势和举国体制,中国也迅速扩大奥运金牌和奖牌的覆盖面,并在田径、游泳、跆拳道、射箭等非传统项目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扩大世界500强企业的覆盖面,国有企业的责任尤其艰巨,从目前情况看,依靠私营企业填补空白领域存在较大难度,在多行业内培育具有跨入世界500强行列潜力的企业,应当是未来一个阶段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

中国企业发展不是垄断问题,而是集中度还远不够

《中国企业报》:如何看待中国世界500强企业市场集中度与垄断现象?

胡鞍钢:与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相比,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按行业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与各国行业总产值的比值计算,中国在炼油、电信、能源、金属和企业行业的集中度水平显著低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按各国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球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计算,美国和欧盟在炼油化工、制药、汽车等行业的全球垄断地位十分明显,其世界500强企业占全球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1/4至1/3,中国目前只有炼油化工一个行业在2010年超过了世界行业总产值比重的10%,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是是否出现垄断的问题,而是集中程度还远不够。今后的方向仍然是提高集中度:一是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集中度,形成优势行业,关键领域制高点;二是提高其他行业和空白行业的集中度,填补空白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三是提高研发投入与人才集中度。(华为集团在提高研发投入和人才集中度方面十分成功,2011年华为集团研究与发展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1.7%,PCT专利累计申请量居世界企业第二位,达到1.065万件,研发人员合计6.2万人,占全部员工总数的44%,向国际电联等国际组织提交各类标准2.8万份。)

中国500强的很多企业都有潜力进入世界500强

《中国企业报》:如何看待国有企业在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中的地位?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全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又如何?

胡鞍钢:从营业收入看,中国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与美欧日之间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1996年,中国国有世界500强企业仅占全部世界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0.3%,其中非金融类央企仅占0.1%,与美国、欧洲、日本的相对差距分别为99.4倍、102.8倍、125.5倍。随着中国大陆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国有企业占全部世界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12年,已达到15.5%,其中非金融类央企占11.3%,与美国、欧洲、日本的相对差距分别为2.2倍、2.3倍、0.97倍,中国在世界500强营业收入规模上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第二大国家,仅次于美国。

如果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美企业是各国一流企业的第一梯队的话,那么进入中国或美国500强的企业则可以称为各国一流企业的第二梯队,在这个范围更大、企业数量更多的梯队中,很多企业都有潜力称为世界500强中的一员。

在中美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相对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中国500强企业和美国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差距也呈不断缩小的态势,由2010年的4.6倍,下降到2011年的3.6倍,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3.2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国有大型企业是中国500强企业的主体,2011年国有大型企业数为316家,占中国500强的63%,收入、资产、利润分别占83%、90%和82%。

从资产总额上看,中国企业的资产规模不断增加,占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持续上升,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占全部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仅为0.8%,其中非金融类央企仅为0.01%。2012年,在美、欧、日企业资产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中国国有企业占全部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上升至14.8%,其中非金融类央企上升至4.6%。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与美日欧企业间的相对差距由1996年的25.5倍、38.3倍、43.2倍下降到2012年的1.7倍、1.1倍、3.0倍。在危机年份,中国的占比大幅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危机—机遇”转化的基本模式,对美日欧企业而言,危机是企业发展的寒冬,但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而言,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加速赶超、加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利润看,中国企业的利润总额持续上升,基本保持与营业收入增长水平一致,利润总额已超过日本,与美欧的相对差异也呈逐步缩小态势。1996年,中国大陆世界500强企业仅占全部世界500强利润总额的0.3%,其中非金融类央企仅占0.04%,与美国和欧洲的相对差距分别为160.3倍和114.9倍。进入2000年后,中国大陆企业的利润总额大幅上升,并与2009年超过日本世界500强企业的利润总和,在全球金融危机走向尾声的2010年,占全部世界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已提高到13.5%。在2012年,中国大陆世界500强企业已占全部世界500强利润总额的11.8%,其中非金融类央企仅占5.0%,与美国和欧洲的相对差距分别为2.9倍和3.0倍。如果对比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与日本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全部世界500强企业的水平大体一致,但日本企业表现为营业收入水平较高,但利润水平较低。

国有企业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具有一致性

《中国企业报》:国有企业的崛起与中国的崛起是怎样的一种辩证关系?

胡鞍钢:中国崛起为国有企业集体崛起提供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国有企业的崛起为中国崛起做了巨大贡献。国有企业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具有一致性的,反映了中国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互动关系。这里我们采用了两个指标:中国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和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都是按汇率法计算。数据表明,这两个比重都是呈上升趋势,两者还有趋同趋势,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大舞台”会产生出“时势造英雄”的效应,即中国崛起大势造就中国大企业,造就中国民族英雄,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特别是在2011年,中国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已超过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可以预见,两者将继续保持同步迅速上升的趋势。如果按照我们对于2020年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预测,即中国届时将超过美国GDP,那么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也将超过美国,其中各类国有企业将超过100家。

观点国企崛起宣告美国预言破产

2000年9月19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参议院对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议案进行最后表决通过后的电视讲话中说,如果中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部竞争能够加速中国国有企业的消亡,并促进中国私有经济进一步进入市场,这将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并强化中国内部要求改进劳工标准、人权、环境保护和法制方面的呼声,美国公司也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对中国施加更多的影响。

与美国总统和所谓专家们的预期相反,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十几年巨变,从曾经降到低谷,然后艰难复苏,经历了死而后生、生而制胜、胜而折桂的历史性巨变,集体崛起,超大规模崛起,重新登上中国舞台,也迅速占领国际舞台。实力越来越强大,竞争力越大越强的中国国有企业群体,也将成为中国崛起、中国经济崛起的“国家脊梁”、“民族英雄”。

数据说话

1989年,中国大陆有一家进入世界500强行列,2012年,已有7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在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所属国企共55家,2012年覆盖行业达到22个

1996年,中国国有世界500强企业仅占全部世界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0.3%,2012年,已达到15.5%

……

实践检验

两个指标:中国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和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可以预见,两者将继续保持同步迅速上升的趋势。

如果按照我们对于2020年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预测,即中国届时将超过美国GDP,那么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也将超过美国,其中各类国有企业将超过100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