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0版:专题 上一版3
第40版            专题
 

2012年9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煤平朔力改“一煤独大”格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傅万明本报记者江丞华

中煤平朔力改“一煤独大”格局

中煤平朔生态示范园区景观

中煤平朔煤矸石电厂

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区

粉煤灰高端综合利用研发车间

尽管头顶着“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绚烂光环,但是,如何转变“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一直纠结在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平朔)的领导心头。

这个“试验田”的称号,是否依旧适用于今天的中煤平朔,又将为中煤平朔的转型升级带来什么?力改单一资源主导型产业格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危机意识淡薄、高技术人才匮乏的员工队伍,这些严重剥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瓶颈因素如何剔除?怎样在中煤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大格局中始终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一系列战略难题如果不去破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终将举步维艰。“转型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谈到企业永续发展这个议题时,中煤集团党委常委、平朔公司执行董事伊茂森指出,“当前,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与外方合作,到90年代初外方撤离,再到独立经营后的不断做强做优,中煤平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煤炭市场一片萧条,蜚声海内外、以出口动力煤为主的中煤平朔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一煤独大、结构单一”的运行模式中倍感无力。

面对煤炭产能过剩、行业低迷,中煤平朔将致力于推动通过资源高端综合利用最大化的途径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此达到打破“一煤独大”发展格局的现状。

为了在全员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一场思想解放的讨论在中煤平朔兴起:从打破旧思维、重塑新理念入手,用思想解放引领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与突破。

在扫清思想障碍的同时,“自我加压”逼出了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以煤为基、高效利用、低碳运行”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成为中煤平朔保持发展连续性的战略抉择。

2010年,瞄准国家建设十四个大型能源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和中煤集团建设五大基地的战略优势,《中煤平朔矿区“十二五”期间建设中央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纲要》出炉,对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系统规划,标志着他们的绿色转型进入了快车道。

在此基础上,中煤平朔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指导,以煤炭开采为基础,以煤矸石及煤系伴生矿物的综合利用为重点,以矿区经济、人文、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原则,全力打造以煤为基础的煤—电—硅铝—煤化工—建材工业产业链和以土地绿化复垦为主线的农—林—牧—药—工业旅游生态产业链,将中煤平朔建成在全国具有典型和带动意义的“双千亿”高标准循环经济示范区。

据了解,平朔基地是中煤集团转型发展战略坚定的执行者、积极的执行者,其积累的成功经验,不仅仅代表着区域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行业的水平。

数据显示,2006年原煤产量5995.9万吨,2007年原煤产量7301.6万吨,2008年原煤产量8000.9万吨,2009年原煤产量8701.2万吨,2010年原煤产量突破亿吨,达到10388.3.万吨,建成了国内首座露井联采的单一亿吨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

平朔基地作为中煤集团发展的第一引擎,充分体现了中煤集团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事实上,在中煤集团“22255”五年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企业产业发展、行业定位、内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中煤平朔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11456”五年发展目标,即建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循环经济工业区、新增煤炭资源40亿吨、非煤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形成600万千瓦发电能力。

记者了解到,在中煤平朔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典型性、高标准一直是企业“谋变”、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原动力。两座年产2000多万吨的露天矿、三座年产1000余万吨的现代化井工矿,加上整合地方技改矿井,年产量已破亿吨。

以该公司立业的根基———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这个当年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曾被称作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成为代表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标杆”。

之后投产的中国首个自行设计建设的安家岭露天矿,则以首创“露井联采”技术为标志,将中煤平朔煤矿现代化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开启了更高的标准。

然而,露天矿开采到一定阶段,就会遭遇资源利用的死角,如同长颈鹿能吃到最高处的树叶而吃不到脚下的大片植物一样。如何让长颈鹿高低通吃?

中煤平朔的技术团队通过对露天矿无法开采的“边角料”实施井工开采,节约性地开采煤炭资源,放大了资源的价值。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促使公司所属矿区的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至93%以上,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普遍存在的小煤窑粗放式开采后不完整资源的重新回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面对国内企业原煤平均洗选比例整体不高的现状,中煤平朔每建一座矿井都配套一座洗煤厂,原煤入洗率达100%。此外,针对选煤厂煤泥外排现象,开发了国内首台专用于回收煤泥的加压过滤机,每年能多回收煤泥约600万吨,填补了国内技术与设备的空白。

“一系列举措已推动中煤平朔成为国内首家实施大规模露井联采、煤炭资源回收率最高的资源节约型煤炭企业。”中煤集团党委常委、平朔公司执行董事伊茂森对记者表示。再造一个“新平朔”

“企业累计投资1075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1043亿元,五年再造一个新平朔”,伊茂森数次提及中煤平朔上上下下引以为豪的“双千亿工程”,这也是中煤平朔的“十二五”蓝图。届时,煤与非煤比例将达到35∶65,这与目前其非煤产值不足一成的现状相比,将是个大转型,也更将是个大跨越。此外,还要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增加值380亿元,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万余个。

伊茂森指出,“产量过亿是中煤平朔立志做好中煤集团发展的第一引擎,也是中煤平朔建设大型能源基地的必然选择。”因为所有平朔人都清楚,“亿吨平朔”不仅是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

“今后要把中煤平朔的发展放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中煤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集团的大格局中,要紧紧抓住山西设立资源型经济‘综改区’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率先实践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伊茂森谈到企业未来发展时表示。

2010年,根据中煤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在“11456”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经多次反复论证,确定了中煤平朔“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坚持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原则,全力打造以煤为基础的煤—电—硅铝—煤化工—建材工业产业链和以土地绿化复垦为主线的农—林—牧—药—工业旅游生态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硅铝、化工、建材、物流、生态农业及工业旅游七大产业,将平朔公司建成稳产高效的露井联采亿吨级矿区、高标准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最大的煤矸石发电基地、最大的高端粉煤灰综合利用基地和全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标杆企业。

“走出一条新型煤炭工业循环发展的新路子,这是我们的战略重点。”伊茂森对企业的转型发展成竹在胸。

据了解,该公司近期目标是:将加快“三主一辅”循环产业链发展,即,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原煤—洗煤—配煤—销售”,积极延伸发展“煤矸石—电力—冶金”产业和“劣质高硫煤—煤化工”产业,积极探索发展“复垦土地—生态农业”产业,通过资源的横向耦合,形成煤炭、能源、原材料、建材、生态农业的产业共生体系。

如今的中煤平朔,正在由矿区向园区转变,高碳向低碳转变,单一产业向多产业集群化发展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单纯开发资源向多元化资源综合利用转变,已成为我国目前资源回收率最高、全员工效最高、矿山生态治理环境最好、千万吨级矿井群最集中的露井联采的亿吨级煤炭企业,发挥着中煤集团第一引擎的作用,更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2011年底,资产总额达到513亿元,累计上缴各类税费347亿元。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业走过了黄金10年,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中煤平朔坚持采矿与复垦并重的科学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煤炭企业循环发展之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