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文化
 

2012年9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产电影的“商业狂奔”导致电影里看不到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情感”,而对于王全安和很多仍然致力于中国电影的人们来说,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生意。

白鹿原的“经济风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白鹿原的“经济风云”

2012年9月15日上映的《白鹿原》,激发了关于不同时长多个版本的大讨论和小揣测。

在创作者极力隐忍的政治淡化里,剪辑不去的是白鹿原上的“经济风云”。

伴随着这部影片的上映,原著小说在时隔多年后重回畅销书榜首之位。在电影票房艰难的破亿征程中,收回投资看上去已是一个渺茫的梦,而在梦之外、在胶片之外,一座以影片中主要场景为基础的影视拍摄基地出现在陕西蓝田县———这正是《白鹿原》中那片滚滚麦浪的真实所在。

陈忠实因《白鹿原》而获得收入或达300万元以上

156分钟的影片《白鹿原》在日本侵略军的炸弹声中戛然而止。

另一端,各大购书网站和实体书店畅销榜迎来了一位久违的王者———小说《白鹿原》。

遗憾和迷惑,这是《白鹿原》散场后的集体情绪。前一种大多读过原著,后一种则正好相反。后者造成了《白鹿原》时隔多年后重回畅销榜首位,这些观众希望通过阅读原著小说,了解影片没有完成的结局,揭开心中未解的迷惑。

时间回到1992年。农历腊月,西安市东郊的陈家祖屋里,陈忠实坐在沙发上,端详着放在膝盖上的那本16开硬皮笔记本。在过去的几年里,陈忠实在这本子里一笔一画写下了近50万字的小说初稿,这就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在此之前,这位已经成名的作家做了一个决定:如果小说发表不了,他就去做养鸡专业户。

当时,50岁的陈忠实每月150元工资,没有任何稿费收入,为了写白鹿原,他的家庭陷入现实的经济困顿中。

养鸡专业户中最终少了一个作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有分量的小说出现了。

尽管一直充斥着赞誉和批评两种声音,但都没能阻碍《白鹿原》在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在学术界从各种角度去研究这本小说的同时,《白鹿原》的经济意义已经以更加鲜明质朴的方式呈现出来。

1993年6月第一次印刷的《白鹿原》很快销售一空。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文学萧条期,14850册的印量是惊人的。陈忠实从出版社拿到的稿酬是当时最高稿酬标准:每千字30块钱。他高兴地对妻子说:“咱们成万元户了”。不仅如此,他还生平第一次拿到了版税。陈忠实因此可以继续文学创作,而不必担忧“挣不到钱”。

自从初版销售一空,《白鹿原》一直处于畅销和常销之中。至今,仍以每年5—10万册加印。《白鹿原》出版至今,已发行逾160万册。据记者向一位业内人士求证,按照单价20元一本来算,作者所获得的码洋及利润至少在320万元左右。《白鹿原》已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连环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除了刚刚上映的电影,电视剧据说也正在筹拍中。

1973年隆冬,人民出版社编辑何启治向陈忠实初次约稿长篇小说。寒风中的陈忠实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20年后的1992年,陈忠实完成了第一篇也是迄今唯一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及至2006年,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首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3位。

陈忠实不仅书写了小说中厚重的历史画卷,也成功制造了个人的“经济风云”。

上演后首周票房竟只有让资方心凉的2295万元

2012年9月15日,《白鹿原》延迟两日后仓促上映。那天是周六,两天后首周票房仅2295万元。这是一个让投资方心凉的数字。

而早在两年前,2010年,《白鹿原》刚开机的时候,原著作者陈忠实家乡的政府部门就已经打算为这部电影提前寻求经济的收获。

自从有了中国大片,影视文化项目是个近年来让不少地方政府感兴趣的生财之道,因此一个名叫“白鹿原影视拍摄基地”的文化项目,几乎与影片开机一起同时启幕。

影片上映之日,这个影视基地已经历近两年的施工建设。据媒体报道,“现已初具规模”。当地专家认为,白鹿原影视拍摄基地“将推动陕西影视产业链的发展”。

在这个即将建成的影视基地,小说及电影《白鹿原》中的“白鹿村”、“滋水古县城”等主要场景都将在白鹿原影视基地完整再现。电影拍摄用的道具和场景设置,包括白鹿村、白鹿宗祠、白家大院、鹿子霖家等主要场景,都会整体搬迁至白鹿原影视基地,而这些早在拍摄之前就与电影制作方有完整协议。

在一份来自基地施工现场的项目说明中,包括了这样的文字:“以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和陈忠实的长篇《白鹿原》为文化载体,通过仿古建筑、场景复原、演艺表演等形式弘扬关中本土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业和影视业的跨界运作”。

这个总占地600亩、计划投资5亿元的项目,看上去比影片本身更加大手笔。其经济收益要在基地建成之后才能真正可见。眼下,对于《白鹿原》来说,票房是最重要的经济指标。

有媒体为《白鹿原》算了一笔账,影片成本为1.2亿元,按40%的回报率计算,需要收割3亿元票房它才能回收成本。即便是考虑到海外版权,电视版权和音像版权,这些版权通通加起来可能也不到1000万元,因此影片仍然需要2.75亿元的票房。截至9月20日,影片上映五日全国票房只有4500万元。尽管有国庆假期,但是《白鹿原》如今看上去已经“后继乏力”。

记者在北京几家影院采访时发现,最近几日来看《白鹿原》的观众并不多,一些场次的放映厅里甚至只有寥寥数人。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袁敏观看《白鹿原》时,同场观众是有十几个人,这与她想象影片应该具有的票房“不匹配”。

作家冶文彪认为“白鹿原激起来的,应该是人们对国产电影里纯正中国叙事的渴望。”在他看来,国产电影的“商业狂奔”导致电影里看不到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情感”。《白鹿原》显然并不属于这样的电影范畴。有网友认为《白鹿原》是属于大银幕的———而在现今中国,这样的影片并非多数。

在导演王全安看来,票房并非唯一目标。“有理想的票房对我来说是个欣慰,但不是我最感兴趣的。电影票房回收其实只占电影收入的30%,影响力如果能够折换成经济的话,这种发展会更良性。”王全安说。

2010年,45岁的王全安终于开机《白鹿原》。与50岁的陈忠实写作《白鹿原》时的艰辛相比,王全安执导《白鹿原》的过程也历经重重艰难。这些故事因为被融入了影片宣传通稿里而被认为是“有意炒作”或“故意吊胃口”之举,但对于王全安来说,过去许多个日子的拍摄历程,收获的不仅是156分钟的《白鹿原》,而这部饱受争议的影片,也不能只是火了陕西的油泼面。

因为,对于王全安和很多仍然致力于中国电影的人们来说,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生意。

链接电影《白鹿原》的四个版本

5个小时粗剪版

王全安导演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过,5个小时的版本当时就有点剪不下去,但为了顺利公映最后还是做了大量取舍。这个版本甚至未进行过小范围试映。

220分钟导演版本

从2010年秋天开始,220分钟的版本在原著作者陈忠实、学者戴锦华、歌手崔健、主持人崔永元(微博)、演员姚晨等各界人士中进行过放映,并得到大多数的好评。

177分钟电影节版本

在柏林电影节上映的版本变成了177分钟,和220分钟的版本相比较,这个版本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的情节全部被删除。此外,影片还有175分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版。

156分钟国内公映版

在内地公映的版本最后,日本战机向白鹿原投下炮弹,发疯的鹿子霖回到原上,白嘉轩被打弯了腰,鹿三上吊自杀。影片匆匆交代了三位“上一代”人物的命运就戛然而止,白孝文、鹿兆鹏等“下一代”的命运却不知所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