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抢“数字大餐”警惕消化不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争抢“数字大餐”警惕消化不良
超负荷运动的一个风险就是猝死。
在当前经济遇冷的大背景下,地理信息产业大干快上的景象颇令其他行业羡慕:2010年全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测绘部门预计2015年达5000亿元,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
5年5倍,10年10倍,地理信息产业的成长性堪比“火箭速度”。但这种突然冒出来的巨大商机,真的就是好事吗?
光伏产业、风电产业都似曾相识地经历过这种爆发性的增长,然而,目前这两个高增长的“典范”无一例外地一病不起。
面对这种爆发性的商机,第一个问题就是产能从哪里来。地理信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这就意味着其产业基础薄弱。无论是核心技术、关键人才以及生产、制造和服务能力都没有足够的储备,要在“十二五”剩下的仅仅3年时间里,把全国270多个地级市全部建成“数字城市”,就必须“突击性”地建设巨大的产能,这势必会快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结局,为以后的运营带来巨大的隐患。
在巨大的产能形成以后,接下来的一个更大问题就是产能往哪里去。商机爆发性的增长必然导致爆发性的结束。一个近在眼前的例证就是:由于4万亿的投资拉动,我国本应削减的钢铁、水泥等产能在过去几年中激增。而当经济需要急剧减少时,钢铁、水泥行业的企业就要以“死亡”为代价,为当初的冲动性扩张埋单。数字城市建设一旦爆发性启动,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全国地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在3—5年内全部完成,那么,接下来的设备更新维护的市场容量,显然会比大规模建设时期的市场容量小得多。为争抢数字化城市大餐而建设的产能就会面临巨大的消化难题。
数字化城市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没有经过广泛地、多模式试点的情况下一哄而上,非常可能因为实用性差,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显然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先锋,而且在人才、资金、资源、人口素质方面都有着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北京的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却非常不尽如人意。
从1999年开始,北京一共安装了近1万台咪表,结果是这些每台价值高达一万至数万元不等的咪表,目前95%处在闲置甚至废弃状态,其中不少已经被严重损坏。2002年北京组建专门公司,累计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600多个“数字北京信息亭”。目前,这些“数字北京信息亭”大多沦为“街头弃儿”。为改变“数字北京信息亭”弃而无用的状况,北京市今年再投资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但改造后的“亮点功能”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的。
从现实来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是远远超出人们预期的,其中蕴含着非常巨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出现建成之日即淘汰之日的风险。在我国数字化领军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以单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无法规避风电和光伏产业所遭遇的困局。
没有新经济增长点会让经济陷于沉寂状态,但比沉寂更可怕的是人为制造经济增长点。一个行业一旦疯狂起来,那么其离风险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