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2年9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着力重点是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根本保障是调整拓宽改革开放的推进路径。

推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
当务之急着力重点根本保障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腾飞

推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着力重点根本保障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在城乡考察

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再到目前日益加深的欧债危机,国际经济的每次巨大波动都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面对国际经济复杂尖锐的矛盾特别是对我国经济日益严重的冲击,怎样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就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

《中国企业报》:您曾多次说过: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着力重点是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根本保障是调整拓宽改革开放的推进路径。您能给我们讲一讲具体的思路和办法吗?

石军:好的,先说一下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问题。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普遍注重根据监测变化实施相应处置措施,但由于监测难度不断加大、统计指标不够健全、处理和加工水平受到限制,到目前仍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以至于有些地方遇到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就手忙脚乱,反应迟、行动慢,甚至错过有效应对的最佳时机。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企业报》:什么是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石军: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是指利用一系列经济指标等信息,对经济运行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的制度和方法。这种机制既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又是经济波动的“稳定器”,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而且能够有效缓解乃至解决矛盾。西方经济统计学家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开始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的研究工作,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已开始这方面的应用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覆盖较广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我们应当有机整合和挖掘相关要素,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机制。

《中国企业报》:您曾在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和甘肃省政府主管过经济运行工作,还组织制定过预警和处置机制呢,您认为怎样才能建好这样的机制呢?

石军:总的看,应当走好五步棋。第一步,健全指标体系。这主要包括:GDP及三次产业指标、能源消耗特别是工业用电指标、货物周转量指标、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指标、货币供应M2、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经理人采购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标、CPI和就业指标,等等。现在看,上述指标国内已经基本具备,缺乏的是全球经济运行的相关指标,应当抓紧畅通搜集渠道,尽快形成完善的指标体系。第二步,拓宽信息来源。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监测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科研和民间监测机构很少。应当在继续发挥政府部门作用的基础上,更多选择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跟踪监测,尤其应当充分发挥国内外中介、科研和民间机构的作用。同时,需要定期召开经济运行预警和处置专家咨询会议,广泛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步,精心分析研判。各级发展改革和统计等综合部门,应当积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认真搞好各类信息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并根据信息加工和处理情况对经济运行状况及趋势相应作出“正常、过热、下行、低迷甚至衰退”等基本判断,尤其是对经济下行、低迷和衰退的程度需要作出“轻度、中度、重度”等较为具体的分类。第四步,制定处置预案。发展改革和统计部门应及时会同相关部门和专家,根据研判分类,制定对应的处置预案,并报同级政府研究确定。第五步,抓好启动落实。政府决定预案启动之后,各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制定更加具体措施,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单位特别是各行业和企业也应参照政府启动的预案,根据各自发展实际,制定和落实应对措施。

《中国企业报》:您再给我们说一说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问题吧!

石军: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17年了,进一步明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已5年多了。在这期间,各级政府对转变方式的认识程度逐步深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总体情况看,现行发展方式仍然远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努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步伐。

《中国企业报》:如何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

石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关键是解决“三个迫切需要、三个切实加强”。第一,迫切需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性。目前,各有关方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仍然不尽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不如把GDP搞上去好看好说。有的强调,本地区发展滞后,急需在发展速度上赶超。有的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是长期任务,可以慢慢来,用不着急三火四。有的则说,现在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压力很大,没有太多精力去抓转变,甚至认为调结构、转方式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有害的。实事求是地讲,转变发展方式确实到了非转不可、非快不可的时候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水资源为1/4,耕地资源为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1/2。我国每创造1万美元GDP,资源消耗已是发达国家的6—7倍。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资源绩效水平排序,我国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一。我国经济特别是企业竞争力虽有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有人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品牌,四流企业卖产品。我们的企业,卖标准的几乎没有,卖技术的微乎其微,卖品牌的为数不多,卖产品的比比皆是。另外,环境污染、征地拆迁、收入分配等问题相互交织,不仅直接影响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而且严重影响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在这种不转难以为继、转又难以推进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努力纠正各种片面认识,尽快统一干部群众思想,齐心协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迫切需要统一行动,切实增强协调性。一是下级应由“要我转”变为“我要转”。有的地方过分强调自身特殊,不愿转;有的地方找不到有效途径,不会转;有的地方怕影响政绩,怕引出麻烦,不敢转。“三不转”的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转变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就需要强化全局教育,增强地方自觉性和主动性,尽快实现“要我转”向“我要转”的转变。二是上级应由“要你转”变为“我先转”。由于我们的体制原因,越是上级越掌握更大权力和更多资源,而转变方式尤其需要调动更大权力和更多资源。因此,上级在要求下级转变方式的同时,应该以身作则,带头推进转变。从推进过程看,也非常需要从上级做起,实施方案需要上级编制,方针政策需要上级制定,遇到矛盾需要上级协调,考核体系需要上级设立,典型经验需要上级推广,只有上级先转,下级才能有效跟进。三是中央应由“要求转”变为“配套转”。在道理上,要真正讲透转变方式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的紧迫感;在主攻方向上,要真正抓住转变方式的着力重点,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命中率;在推进方式上,要真正把法律、规章、规划、政策等配起套来,切实把各种手段拧成一股力量;在考核体系上,要真正建立有利于转变方式的推进机制,切实发挥其激励和约束作用。

第三,迫切需要强化指导,切实增强导向性。一是需要细化转变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转变方式的“五个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只有原则性要求,缺乏细化内容,确实难以操作,应当尽快制定出台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二是需要强化配套联动。转变方式涉及经济乃至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调动方方面面力量,齐心协力向前推进。当前,应当着重在规划计划、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干部制度、考核方式、督查整改等六个方面实行配套联动。实行配套联动务要协调一致,支持、限制、禁止界限必须清晰明确。也就是说,对符合建立新的发展方式的,必须齐心协力倾斜支持;对不符合建立新的发展方式的,必须齐心协力调整限制;对违背建立新的发展方式的,必须齐心协力淘汰禁止。三是需要出台指导意见。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之后,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和措施,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很多论述和建议,这对推进方式转变虽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认识和行动不尽一致的问题。在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我国转变方式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中央出台系统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强对全国转变方式的宏观指导。

《中国企业报》:请您具体讲一讲调整拓宽改革开放的推进路径问题。

石军: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桎梏,奋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阔道路,全面开创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调整改革开放的方向,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但是正如我国30多年不断调整拓宽经济发展推进路径一样,改革开放的推进路径也需要适时进行调整拓宽。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将“改革、开放”适时调整为“开放、改革”,再加上“管理”两字,形成“开放打头、改革跟上、管理保障”的推进路径。

《中国企业报》:为什么要“开放打头”?

石军:开放打头是由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所决定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另一方面是指适应上述“三个相互”而建立的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乃至保障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我国加入WTO之初,就已开始步入经济全球化,只不过那时的“三个相互”程度很低。随着对外开放的步步深入,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实现了极大飞跃。据统计,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分别占到世界总额的9.5%和10.4%,并已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稳居全球第二位。经济全球化的融入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但也不能否认相伴而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加入WTO以来,世界涉华贸易摩擦逐年大幅飙升,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经济损失相当严重;美国推出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不仅加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而且增加我国企业出口难度,并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陷入两难境地,同时也使我国购买美国的外汇资产进一步贬值和缩水。为什么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却遭受重大损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决定因素是经济实力和话语权。去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话语权尤其是规则制定权却依然微乎其微。如何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如何应对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如何减少贸易摩擦和损失;如何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等等,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巨大挑战,都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艰巨任务。这些挑战和任务充分表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极端重要性,也决定了“开放打头”的极端必要性。

《中国企业报》:“改革跟上”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使改革跟上开放。

石军:改革跟上,就是将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根据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排他性,任何一个国家既无力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主动适应它。改革之初,由于我们没有国外经验可资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再走一步。国营企业改革经历了若干轮的“收与放”,多年难以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加入WTO之后,我们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注重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在经济体制和机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及政府机构改革等诸多方面趟出了路子,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后的改革,我们应当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认真审视并有针对性地推进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改革成本,而且可以加快改革进程,既有利于与国际惯例和规则接轨,又有利于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企业报》:“管理保障”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强化管理?

石军:管理保障,就是将开放、改革形成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用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巩固和发展开放、改革取得的成果。30多年来,我们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应当很好地回顾总结,认真地分析研究,更好地巩固完善。而强化管理正是巩固完善改革开放成果的唯一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当把强化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管理保障的重大作用。

开放打头,改革跟上,管理保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开放打头,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革;只有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开放;只有强化管理,才能巩固和发展开放、改革的成果。我们应当把“开放、改革、管理”紧密捆在一起,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尽快健全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保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