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十八大"特别报道 上一版3
第28版            "十八大"特别报道
 

2012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十年三大转变———十六大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述评之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国企十年三大转变———十六大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述评之三

十年前的国有企业什么样?人们的记忆中或许只有“亏损”两个字。

在时间的长河中,十年转瞬即逝,然而,国有企业的命运却在这短暂的十年里重新书写。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从此改变了“九龙治水”的局面,为国有企业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环境。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运而生,为国有经济改革明确了方向,也为国有企业发展明确了目标。

2011年,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一五三”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十年间,国有企业朝着做强做大做优阔步前行。国有企业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6%、利润年均增长22%和税金年均增长17.9%的速度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站起来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为国有企业解困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机制僵化、效率低下、动力不足、浪费严重……就是当时人们用来形容国有企业的词语。

让我们来看看1998年财政部新闻发言人的一次情况通报:该部对1997—1998年的年度会计报表抽查的结果显示,81%的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和虚列利润的情况。也就是说,当时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靠做假账来维持颜面。

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国企改革进入了制度化全面创新时期,新型的政企关系趋于清晰,实际操作过程表现出的是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全面退出的完成。

“我们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把国有经济集中到了大企业层面,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淘汰了国有大企业中的5000多家劣势企业;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又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管理体系,而且不同程度解决了其内部机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所以这十年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是必然的。”

从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数量减少的同时,国企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在总结国企改革历程时,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在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国的国企改革发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有企业站起来了,锋芒尽显。

大起来

随着国资委的成立,一系列国有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评估、业绩考核、财务监督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做到了监管国有资产有法可依,国有企业改制、国有经济调整规范进行。进一步明确了国有经济要向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以及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重要的自然资源的领域集中。

2004年,国资委选择宝钢等7家国有独资的中央企业进行董事会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底,共有42户中央企业成为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会的建设和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进,实现了决策权与执行权分权制衡。

2006年起,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力度。一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央企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到“十一五”末,央企中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已达70%,一批大型国企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目前央企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是我们党站在全局高度,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提出的新要求。

从2002年到2011年,国资委所管辖的中央企业由196家减少到118家。数量在减少,总量却在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3.3万亿元增至2011年的20.2万亿元,增长6倍多;实现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63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989亿元,上缴税金从2914亿元增加到超过1.7万亿元,为国家财政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强起来

2010年底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发展历程中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这意味着国有企业之前是在追求量的提升,而接下来则是要追求质的飞跃。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数量不是一个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质量。我们要起到中央企业应该起到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然后进一步去和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加强整合与合作,采取多种方式来推动中央企业良好的发展。”王勇认为。

很快,国资委确立了13项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的共性要素,组织了各界专家成立课题组,研究制订《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就13项共性要素全面开展对标分析。将“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人才队伍强)、“四优”(经营业绩优、公司治理优、布局结构优、企业形象优)、世界一流企业“四个特征”(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形成了13项对标共性要素,这是中央企业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迈进的行动指南。

通过一系列改革,如今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正向着更高目标进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