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要闻
 

2012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周国企网络舆情(2012年9月10日—9月16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一周国企网络舆情(2012年9月10日—9月16日)

央企积极履行全球企业公民责任 中石油国外雇员本土化率达80%

事件概述: 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1—13日在天津举行,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论坛上表示,央企的社会责任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现在正在致力于成为优秀的全球企业公民。黄淑和透露,截止到2011年年底,已有100家央企在15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894个经营单位,实施了国际化经营,中国石油现在在国外雇佣的非中国籍员工达到了6.7万人,本土化率达到了80%。

网络舆情: 央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情况近年来已经成为衡量央企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央企全球社会责任的表现也备受关注。黄淑和副主任发言中透露的信息引起不少网友关注。相当多的网友对央企的表现给予了肯定。甘肃兰州的网友“平淡的人生”在新浪微博上留言说:“央企就是要有大国国企的责任和担当,好样的。”浙江杭州的网友“理想的国度”认为“这样企业才走得远”。还有一些网友则表达了对央企未来的期待。天津网友“含枫阁”指出,“和外企在华投资本土化比例并不高,但从工资结构对比我们没有外企务实,希望央企能更加务实。”

点评: 正如黄淑和副主任所说,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球一流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一个核心要素。中央企业在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要当好全国的表率,尤其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中,更要注意履行好这方面的责任,在全球树立起大国央企负责任的形象。

煤炭价格并轨方案上报 基准价由发改委确定

事件概述: 《中国证券报》日前报道,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煤炭价格并轨方案已上报,有望在年底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前出台。此方案内容包括:自2013年煤炭产运需衔接方案起,重点电煤合同将过渡到2至5年中长期合同。中长期电煤合同由供需双方按基准价加自动调整方式定价。其中,基准价由发改委确定。这一方案重提煤电联动,与此前5%的浮动相比,此次煤电联动控制在10%区间内,即周期内平均煤价较上一周期变化幅度超过10%,不再实行煤电联动,发改委将干预煤电价格。

网络舆情: 煤电价格问题和每一个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次煤炭并轨方案消息传出后,不少专家、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多数专家认为现在市场煤与重点合同煤之间价差几乎消失,目前是煤炭价格并轨最佳时期。目前是实现价格并轨的良好时机。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俞燕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煤炭投资增速高达25.9%,但电力工程投资同比下降0.3%。未来一段时期,电煤供需紧张在短期内难以再现。从这个角度看,煤炭价格并轨有长期环境支撑。也有网友对并轨的意义表示了关心。上海浦东新区的网友“Yokoxin”问道:“煤炭双规制取消意味什么,目前从新闻里边看不出什么,或者就是单轨制,发改委定基准价格,为什么是发改委,他们怎么定,自己异想天开定价格,或者保持一个大家都日子好过的价格,就是维持相对高价格。”

点评: 煤炭价格并轨是煤炭行业市场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市场煤与重点合同煤价格几乎相同的情况下,选择进行并轨,风险小,意义大,值得肯定。但也正像一些网友所说,基准价的制定如何更加公开透明,让公众明白,是并轨后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外媒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就业市场走向低迷

事件概述: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猎头公司万宝盛华集团(ManpowerGroup)日前发布的对大陆4000多家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增长进一步疲软,甚至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也未能完全抵消这种疲态,从而说明国内经济放缓已开始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利影响。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公司计划维持目前的员工数量不变,或者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增加员工数量。然而计划裁员或尚未对这一问题做出决定的公司数量正在悄然上升。

网络舆情: 经济增速放缓是今年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前一段时间部分媒体关于农民工返乡的报道,也让人们对经济低迷对就业带来的影响更加关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布的调查数据,也引来众多关注目光。万宝华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JeffJoerres表示,招聘活动放缓的现象值得密切关注,但用不着感到恐慌。他称,这只是需要予以关注的一个暂时现象,如果未来有更多公司裁员,那就真有问题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称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劳动力市场基本未受影响,鲜有迹象表明经济放缓导致工厂倒闭和企业大量裁员。今年以来就业市场相对强劲,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政府为什么不推出更多经济刺激措施。

点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丝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广大社会公众的心。经济增速的放缓增加了人们对就业的担心,在某种意义上,稳就业就是稳增长,增强员工的信心是多数企业未来不得不面临的一项课题。此外,中西方就业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目前供应链趋紧,欧美经济放缓也必然会对中国就业市场带来影响,这一点也要尤为注意,未雨绸缪。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