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公司
 

2012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认为,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针对我国资源转型的发展方向会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当今世界能源缺乏众所周知,如何利用好能源为民造福;如何实施产业分布;如何部署、控制好产业经济发展;如何让中国企业在转型中看到希望。相信,“十八大”的召开,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鸿源煤化:在挑战中寻求突破——访安徽省濉溪县鸿源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冉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记者余利平

鸿源煤化:在挑战中寻求突破——访安徽省濉溪县鸿源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冉锋

冉锋

鸿源煤化作为非公有制企业,一直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根本,坚持务实、创新、求变的开拓精神,使企业一直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尤其近几年来,企业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转型,面对产业投资风险和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障碍,“鸿源人”没有退缩、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求变,在转型中赢得机遇,在危机中凸显自身实力、力争上游。一方面,企业紧紧依靠战略创新,全力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力求突破发展瓶颈,为转型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全员通过不懈努力,目前企业已经形成战略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鸿源人”深知,要赢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正确处理转型与发展的关系、转型与稳定的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稳中求进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如何促使企业在“稳、进、好、快”中发展;如何改进企业建设、跨越障碍、实现战略突围;如何化解由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应对新时期跨越式发展所面对的复杂局势和局面,都是成功路上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为民营企业,鸿源公司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实现了科学投资和理性的市场分析与决策。

“十八大”前夕,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濉溪县鸿源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冉锋,作为煤化工行业的代表,他的观点具有重要的交流、学习价值。

记者:当今世界能源缺乏,我国针对能源转换项目的扶持力度如何,贵企业针对煤化工新型产业投资是如何规避风险的。

冉锋:当今世界能源缺乏,我国也不例外。淮北作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国家是很重视的。可以感觉到,国家发改委对煤化工产业是支持的。我国能源结构特点是“多煤、少气、贫油”,我认为煤化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能源缺乏和化工技术飞速进步的背景条件下,投资煤化工产业可谓明智之举。煤化工产业中有两种产品,煤制烯烃和煤制天然气,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规模供应市场已成为现实,所以能源转换项目已成为投资者之首选。

另外,在项目运行中,环保技术已成为发展中的亮点。我们在技术工艺的成熟度上,水资源和环保技术的综合利用上,可以说先行一步,所有可能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都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达标验收标准和要求,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对于投资者规避风险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煤化工产业项目的投资可以说比较理性,我们对市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记者:听说您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淮北作为转型城市,您是如何看中煤化工产业项目的,其行业背景情况您做过详细分析吗。

冉锋:今年,我国煤炭市场形势骤然剧变,市场行情显现出库存增加、市场滞销、价格下行等问题。为何煤炭市场会产生危机,煤炭行业是否整体转入“买方市场”,还是因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导致煤价“理性回归”,因而煤化工产业成为社会投资者盲目的投资对象。这些背景情况我们都做过科学细致的市场分析,煤化工多数企业严重亏损情况也是背景之一。看准市场就要应对风险和挑战,在危机中实现科学投资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胜法宝。近年来,不少企业争先恐后把煤炭转化的重点放在煤化工产业上,致使焦炭、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等初级产品项目遍地开花,布局分散,产品雷同,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对于这种局面,我国业内人士指出,煤化工原料成本抬高时,价格难以传导和转嫁到下游产品上,煤价下跌时利润却遭受挤压,这是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时所出现的显著特征。而又有专家分析认为,当前走出寒流的唯一办法,就是给煤化工降温,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毫不动摇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尤其要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否则,煤化工行业的风险会更大。

然而我认为,在政绩观的作用下,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煤化工的投资热情并未因寒流而减少。纵观全国产煤大省,转型发展逢煤必“化”的态势依然不减、且亏损严重。但由于上马速度较快,一些煤化工项目已经暴露出污染重、生产不稳定等问题。在世界能源紧张的今天,煤化工似乎被许多地区视为重点投资产业。然而,发展现代煤化工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技术要求较高外,还对环保要求较高,而且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煤化工产业在发展时还必须考虑环境成本。项目的废渣、废水、废气要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全部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因而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以技术为支撑、实现清洁生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很明显,面对煤化工行业的投资热潮,很多企业和地方都在一窝蜂地发展煤化工显然是不明智的,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技术、资金、市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有些条件还不具备而盲目上马,未知风险是很难预测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发展煤化工热情比较高,一定程度上是政绩需要,先上了项目再说,以后怎么样是以后的事,这种做法与可持续发展观是相违背的,所以在煤化工产业中,亏损企业的比重较多,且产业链过于雷同出现产品同质化。针对传统煤化工,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政策,并通过市场、行政等手段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而对于新型煤化工,国家则持鼓励态度。我们看中煤化工产业,并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加强投资,取决于当地的市场需求和相关科技技术的运用;取决于当地政府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特点;取决于工业园区针对新型煤化工产业的科学战略规划、部署。目前,我们已经按照国家环保达标要求,完善了排污达标技术的投入和运用,被淮北市视为未来的支柱型产业。

此外,根据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传出的信息,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正准备发布实施。据说,该规划在全国确定了15个示范项目。《规划》对示范项目提出了先进的能效、煤耗、水耗等准入指标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确定了七大类共17项技术装备方面的重点示范内容,引导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提高能效和附加值、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系统优化集成以及探索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示范。我觉得,明确新型煤化工产业细则与规范,有利于我们向国家示范企业学习各项标准化技术改造内容,不断完善自我,在做强煤化工产业同时,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中地域环境较好的煤化工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的规模发展、实效发展和有序发展。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贵企业在新型煤化工产业投资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前景预测方面的信息吗?

冉锋:濉溪县鸿源煤化有限公司是濉溪县政府重点招商引资进驻经济开发区的大型高科技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公司投资理念是以煤焦为依托,化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煤化工企业。二、三期项目坐落于濉溪县,占地面积约500亩。鸿源煤焦化扩建项目,我们是分三期完成的。一期为年产20万吨煤焦化项目,于2005年投资兴建,在濉溪县委、县政府、开发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早已建成投产,2009年底由于业绩突出,跻身于安徽省非公有制企业百强行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焦化行业准入门槛在不断提高,一期原有的设备及生产工艺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工艺的要求,成本高、产品质量提升空间有限,已经完全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造成大量绿色能源浪费。为此,我们经过科学、周密、务实的市场调研,决定投资新建工艺完全符合现今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项目,二期总投资约4.5亿元。

鸿源煤化二期扩建工程于2009年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随着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焦化二期技改项目的正式运营、投产,公司已实现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冶金焦、煤气13553万立方、焦油28000吨、硫磺2100吨、粗苯7200吨,实现销售收入达16亿元,实现利税约1.8亿元,解决劳动就业岗位800余个,其中,“煤气”作为循环经济、能源转换的结晶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内容还包括配套的铁路专用线,总投资4.3亿元。目前,该项目以报安徽省发改委和国家铁道部批准。铁路专用线设计的年度运量为288万吨,其中焦炭发送120万吨,精煤168万吨。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运量还将进一步加大。届时,利用鸿源煤化铁路专用线的装卸平台还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和突破濉溪经济开发区企业运输难、成本高的发展瓶颈。

鸿源煤化三期项目是在年产120万吨冶金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焦炉多余煤气发展热能。将从根本上解决开发区企业动力不足及无暖供应的难题。等鸿源煤化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实现年产值100多亿元,上缴利税约10亿元左右,解决劳动就业岗位约2000多个,会提高整个淮北地区的煤化能力、供热能力以及缓解本省焦炭供应的紧张局面。三期项目的建成,将带动濉溪经济开发区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目的,就是真心实意地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有效推动淮北市的经济繁荣,面对社会责任,体现出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真正价值。

今年是“十二五”重要年份,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我坚信非公有制企业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我们将以崭新的企业面貌,全力以赴打造创新、集约、环保型煤化企业,成就自我、回报社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