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管理
 

2012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档案资源升级为企业战略资源2012年全国企业档案学术年会在宁召开。年会传递出,企业档案影响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昌成

将档案资源升级为企业战略资源2012年全国企业档案学术年会在宁召开。年会传递出,企业档案影响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企业档案的范畴已经脱离过去简单的档案保管者的界定,开始成为知识提供者、资源守护者。

搭建平台,营造声势,将全国企业档案工作推向新高度,一场围绕档案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思想碰撞激情上演。2012年9月14日,2012年全国企业档案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档案工作发展动向,借此探讨加强档案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档案管理的创新升级、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剂,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表征。

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主任、航空工业档案馆馆长计红胜,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经科司副司长王岚,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方鸣,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办公厅档案处处长杨振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斌出席会议。

同时,江苏省档案局巡视员齐丽华、中航工业金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李晓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作为中航工业在宁单位真诚欢迎各界档案人齐聚南京。”李晓义表示。

会上,计红胜就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2011年开展的主要工作、2012年主要工作和下一步安排做了主题发言。计红胜指出,企业档案的范畴已经脱离过去简单的档案保管者的界定,开始成为知识提供者、资源守护者。作为企业在从事各项生产、管理、经营及服务等项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构成的有机的历史记忆,企业档案的形成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

对此,王岚在专题发言中指出,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看,如果企业文化需要记载而得以传承,那么企业档案工作就承担着企业文化的保存传承重任,企业档案工作者更是配合企业各方面工作弘扬企业文化的重要角色。

方鸣在传达中国档案学会相关会议精神中指出,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档案学会分支机构中委员数量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学术交流十分活跃的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王英玮教授围绕档案工作和企业文化的逻辑关系做了大会主题讲座。而来自企业一线的档案管理者也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国家电网办公厅档案处张立军处长等7位企业界代表围绕档案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作为本届年会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部分与会代表还受邀参观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国家管档、为民族守史”,深刻感受了档案工作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

观点——

努力开创企业档案工作新局面

计红胜(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主任、航空工业档案馆馆长)

2012年,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紧密围绕国家档案局、国务院国资委的工作大局,在中国档案学会的领导下,结合企业档案工作的特点与规律,重点探讨市场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档案工作建设、繁荣企业文化的途径与方式,努力开创全国企业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作为航空工业档案馆馆长,我深刻地认识到档案工作是基础性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全面、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档案工作的提升与创新,将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档案工作的“两同”、“五变”。“两同”即档案工作与时代发展同向,与航空工业发展同步;“五变”,即工作理念由“关起门来搞档案”向“开开门来搞服务”转变,工作重点由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档案数字管理为主转变,发展方式由自我发展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变,角色定位由档案保管员向知识提供者转变,部门地位由三线部门向二线部门转变。确保航空工业档案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航空工业的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加大企业档案制度建设

王岚(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经科司副司长)

国家档案局今年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颁布《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由于企业档案工作内容广泛、文件材料形式多样,因而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统一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过去有关文件、标准的基础上终于有所突破。

二是《<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实施评价管理办法》的制定。档案行业标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已经颁布3年,在两年的调研基础上我局将向全国发出《<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实施评价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力争从明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对企业《规范》实施的评价活动。

三是制定《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多年来,银行、证券、保险、国债管理及资产管理等金融企业的业务档案管理没有统一的国家规定和要求。在两年多的调研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为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严格档案管理的支撑。

做好档案学术研究服务工作

方鸣(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

回顾2011年以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工作都是以往工作的简单继续,在工作创新上缺乏招数,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都创新乏力。二是组织工作进展不尽如人意,学会的组织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适合于社团管理的内部机制没有健全。

由此,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中国科协的领导下,按照全国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档案工作大局,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档案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活动。

具体而言,就是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档案学会的凝聚力;加强学术交流,不断增强档案学会的影响力;加强学术平台建设,不断增强档案学会的发展活力。

不断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齐丽华(江苏省档案局巡视员)

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表明,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需要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信息支撑。这就要求企业档案管理者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不断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我国国有企业的档案工作有着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通过企业档案工作间的交流与业务探讨,可以将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传递给民营企业,这将对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

所有这一切都赋予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搭建这个平台以更大的价值和积极的使命,使其置身更广阔的企业宏观管理背景,并紧紧围绕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从而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建立档案管理多维工作体系

李晓义(中航工业金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轨迹,而档案却是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活动的影像,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最具说服力的权威。要了解真实的历史就要有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史料档案作为依托。留住了档案,也就留住了历史。通过档案的利用,我们不但可以知道过去,还可以规划未来。

多年的企业档案管理实践表明,通过对企业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历史发展的足迹,看到我们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耀;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做好工作。目前,我们也正在从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等层面进行多维思考,以建立一套适应企业业务特点、体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档案工作体系,使档案工作的发展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规避和抵御生产经营管理风险。

企业档案文化的“贡献力”

王英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

档案文化经济是指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注入“档案文化”要素,从而助推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档案中蕴藏着许多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人类智慧和宝贵经验,通过有效组织和发掘,可以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企业档案文化的贡献力,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影响力和渗透力,企业和社会的作用更多是间接的。企业档案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具有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影响的不只是现在,更是未来。

企业档案文化的贡献力,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承载文明、传播文化,而且在于它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民的文化素养、发现比较优势并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维护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维稳)、启迪人们的创新思维、降低经济发展成本。

文粹——

一流档案馆建设重在文化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文档处处长、档案馆馆长张立军

回顾档案馆从筹建至开馆运营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档案馆的建设与高效运营离不开公司领导的重视、基层各单位的支持。不过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档案馆目标存在着差距,如馆藏有待进一步丰富,档案员队伍比较年轻,工作实践经验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缺乏档案复合型人员等,但我们深刻认识到关键是要解决与处理好“人”的问题,建设一流档案馆,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一流档案馆文化,首先就要树立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理念的实践,需要相应的制度来推动。为践行档案馆文化理念,制定了档案馆培训、学习制度。档案馆培训、学习制度的建立,为培养档案员工对档案工作从认识到深刻热爱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培养档案人员的档案意识与文化素养,实现档案人员的价值奠定了制度基础。

档案工作机制的转变与创新

山钢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馆长李乐平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使人们形成了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工作方法。从原有的档案管理等、靠、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打破常规,发散思维,创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档案工作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对企业档案进行科学定位,这是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根本要求。

企业档案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措施创新和手段创新。一个企业的档案工作既要有宏观上的战略管理,又要有微观上的基础管理,完善的基础管理是企业档案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是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企业档案的管理制度则是档案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它使每一项工作得以规范和约束,以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

企业档案直接服务文化建设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张起芳

企业档案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其本身就是一种企业文化现象,可直接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丰富了档案的内容。既然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那么企业的各项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文化。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档案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且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企业文化提供服务。

就企业档案的内容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企业文化现象,可直接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亦进一步丰富了档案利用学的内容。企业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员工的凝聚力。

企业档案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座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王碧莲

无论企业档案所记录的内容,还是档案的技术、档案的记忆都是企业文明的积淀,凝聚着企业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粹,它最真实可靠地记录了企业文化发展与变迁,是承载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没有档案的企业,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的企业。可以想见,如果企业记忆一旦丧失,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的混乱和灾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档案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座。

企业档案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档案部门应以服务于企业为着眼点,考量其现实与长远的价值,进行有组织地、系统地、多角度地有效开发、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中具有时代意蕴的文化内涵,并从中萃取企业历史中的精华,科学地组织创作,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媒载体,使之转化为企业所用文化产品,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构建档案部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档案中心连发明

所谓档案部门文化建设评价,就是在科学分析档案部门的文化建设发展过程基础上,对档案部门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员工人本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水平和效果给予评定的过程。企业档案部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把握好企业文化、企业档案部门文化及档案文化的概念内涵与科学分类,既要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企业档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实际。科学、全面地反映出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同时关注在专家遴选与咨询、问卷发放、回收与统计等环节上同样遵循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反映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愿景,以规范和引导企业档案部门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要考虑各指标的可量化、可测度与可操作性,促使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落地”。此外,还需保证调查指标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可获取性以及档案部门对文化建设评价工作成本的可承受性。

企业档案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承

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何春华

现代企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企业档案。一方面,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具有传播功能。因为企业文化是从企业历史、企业档案中升华而来的。企业档案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维护企业正常的运行秩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大前提;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的可靠保证;同时还是企业间交流信息,加强沟通与协作的纽带。

另一方面,企业档案记载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片段,大至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小至职工工作生活点滴,这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企业职工的心血;企业档案中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材料;企业档案叙述了企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及前人的创业事迹,从而汇成一股强大的人文力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档案建设本身就是一部企业文化建设史。企业档案管理对企业历史面貌的维护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管理好企业档案,才能为企业留下一份文化传承的素材,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源远流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