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研制出“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打破了俄、德、日等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然而,时至今日,该技术已显现出成本高、耗能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不仅导致工艺成本和环境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多晶硅的生产环节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的最大瓶颈。
来自中国多晶硅发祥地的呐喊
坐等政策不如发动技术革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谭丽莎龚友国
坐等政策不如发动技术革命———来自中国多晶硅发祥地的呐喊
国内“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大约在20万元/吨左右,现货价格已经低于许多工厂的成本。而即便以现在的低价购买多晶硅来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下游企业依然无利可图。 CNS供图
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为止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一事件令处于“严冬”中的中国多晶硅产业雪上加霜,这意味着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着巨亏甚至破产的危险。
在中国最早研制、生产出多晶硅的四川省乐山市,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市场行情的一落千丈,成为乐山人不愿提及的心伤。
多晶硅鼻祖之困
9月5日,乐山城艳阳高照,暑热还未散去。位于大渡河畔的乐山市高新区,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光硅业”)大门关上了一大半。这家企业去年11月开始停产技改,原计划停产时间为半年,到期后又宣布延续停产技改,直到目前停产仍在继续。
而在马路对面、同样是生产多晶硅的企业———四川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乐电天威”),也于去年11月起停产“实施技改”,紧闭的大门里面看不见一个人影,只有簇新而气派的厂房和大楼落寞地矗立着。
总投资20多亿元的乐电天威,2010年底建成后,开工不足两年即告停产,从预测年均税后利润超过6亿元,到投产后第一年即净亏1548万元,着实令投资者伤透了心。“乐山是中国多晶硅的鼻祖!”乐山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说起乐山多晶硅的历史,难掩自豪之情。
他告诉记者,乐山多晶硅起步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内迁到乐山的峨眉半导体研究所(也叫峨眉半导体材料厂),重点就是研制多晶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们终于研制出一种新技术,叫做“改良西门子法”,打破了俄、德、日等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为此,该所负责人当上了全国劳模,并荣获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奖———100万元。
目前,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峨眉半导体研究所不仅为中国多晶硅生产提供了技术,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人才,听说国内多晶硅企业的技术骨干多出自乐山。“乐山为中国多晶硅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位负责人说。
2008年初国际多晶硅价格暴涨,当时达到300万元每吨,而成本仅30万元甚至更低。丰厚的利润,加之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使得各路资本纷纷进军光伏产业,国内进入光伏产业的企业多达数百家,仅上市公司就多达40余家。
作为中国多晶硅发祥地的乐山市,多晶硅企业最为集中。自然也对多晶硅寄予厚望,将其列为支柱产业之首,作为市委、市政府倾力发展的“一号工程”。迄今为止,乐山云集了多家多晶硅企业,规模较大的已达6家。其中,新光硅业是最早建成的1000吨级生产厂,并且产品达到了纯度要求最高的“电子级”;民营企业通威集团旗下的永祥股份规模最大,先后建成投产1000吨和3000吨多晶硅项目,第三期———年产6000吨多晶硅项目正在乐山犍为县建设之中。
众多投资者的大干快上,导致多晶硅产能激增,中国成为了全球多晶硅产能最大的国家,几乎占领了全球的半壁江山,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我国生产的多晶硅多数用于出口,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尤其是欧债危机的爆发,我国多晶硅出口严重受阻,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近年来美、韩企业仗着政府补贴及巨额优惠贷款,也以低于其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大量倾销多晶硅,其价格低到22美元每公斤左右,以此来不断挤占中国多晶硅企业有限的市场空间。
业内用“过山车”来形容2011年的全球多晶硅价格:上半年主流价格还在90美元每公斤上下浮动,11月份已跌破30美元每公斤,而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在35美元左右,我国多晶硅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企业支撑不下去,无奈只有将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停产,眼睁睁地看着下游厂商大量进口多晶硅。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严重的库存积压,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停产率已高达80%。而眼下,还能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仅存5家。
政府扶持争议
针对美、韩多晶硅企业向我国大量出口低于其成本价的多晶硅产品,不断挤占中国多晶硅企业有限的市场空间的问题,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尽快对美韩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他指出:“美韩政府对其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大力支持,大幅增加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得我国企业无法与之抗衡。”
刘汉元认为,我国应理直气壮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他说,多年来,多晶硅产业一直由国际资本和美韩这些大企业制订市场规则,他们不希望看到中国企业发展起来并占有全球半壁江山,预计未来几年将占到七成。于是他们利用其享受的巨额补贴和规模优势,低价、亏本倾销多晶硅,试图扼杀我国企业和产业于发展初期。我国应进一步认清美韩在“双反”调查及低价倾销背后的战略意图,进一步加大政府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尽快给予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企业政策上的支持。
刘汉元的话,道出了多晶硅行业的心声。但是,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政府“不应该救市”,让现有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整合的整合”。
技术革命迫切
事实上,不管政府救还是不救,我国多晶硅行业都应该致力于技术突破,降价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因为这不仅是多晶硅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光伏产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为什么迟迟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关键就在于其价格昂贵。换言之,高成本阻挡了光伏产业发展。
光伏发电成本何时能够低于火电成本?光伏发电如何能够不再依赖各国政府的补贴而真正进入市场化?这一直是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2011年以来多晶硅的大幅降价,已经使光伏发电的成本从煤电的5—8倍降低到了煤电的1.5—3倍。有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此次的光伏产业低谷,对于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应用其实是难得的机遇。
如何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这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大事,我国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也在不断探索。
专家指出,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大多停留在粗放生产、竞争力不高的阶段,再加上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在下游产业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在短短3—5年之内走完了10年的历程,为此必然要为盲目上马痛苦埋单。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才能发展壮大自己。
大多数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多晶硅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开拓国内光伏市场,摆脱只重外销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闯出一条生路。
目前,我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多采用“改良西门子法”提纯技术,其成本高、耗能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已经处于劣势,不仅导致工艺成本和环境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多晶硅的生产环节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国内“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大约在人民币20万元/吨左右,现货价格已经低于许多工厂的成本。而即便以现在的低价购买多晶硅来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下游企业依然无利可图。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多晶硅销售价格能够降到12万元人民币/吨以下,联动下游进行合理的成本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才能低于火力发电。但12万元/吨的成本对于现有的多晶硅企业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令人高兴的是,有消息称,由上海某公司自行研发的PM法太阳级多晶硅提纯技术,单位能耗仅为12度电/kg,且没有任何污染,综合成本仅为7.4万元人民币/吨,万吨级的工厂投资规模仅为8亿元人民币。随着PM法多晶硅进入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将迅速降低到10万元/吨以下。如果此消息确切,将会使多晶硅生产发生革命性变化。
此外,被誉为“后起之秀”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也正在提高转换效率方面奋起直追晶硅电池,并以其价格大大低于晶硅电池的优势,不断挑战晶硅电池的霸主地位。
据了解,制造晶硅电池所需硅片厚度达到200微米,而制造薄膜电池则是将硅等光电特性的元素沉积在玻璃、塑料等材料上,其厚度往往只有几微米,所以非常节省原料。
目前,晶硅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维持在16%,未来可望达到18%左右。而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大规模生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2%,令人侧目。这项技术仍然在不断提升,预计到2014年底,其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5%甚至是17%。如果实现,将会使晶硅电池企业承受极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