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宏观
 

2012年9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能补贴再扩容扩内需任务艰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节能补贴再扩容扩内需任务艰巨

距国务院突然决定从今年6月1日起在5大类节能家电领域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下简称节能补贴)新政不过短短3个月时间,日前,国务院再度批准在消费品领域增加高效节能台式计算机和单元式空调2类产品,在工业领域新增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4类产品,希望从家用消费端和工业应用端双管齐下,推动节能产品的消费升级。

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节能补贴新政策,初期推广产品包括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高效电机、节能汽车等产品。目前,已有包括节能汽车、6大类节能家电、节能电脑以及5大类工业节能产品等13类产品,可以享受到中央财政给予的节能推广补贴。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自节能补贴实施,累计拉动消费超过6000亿元。此次,中央财政还将增加补贴140亿元用于新增加的6类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预计可以拉动消费或投资1556亿元。

面对中央财政屡屡加码节能补贴,多位行业观察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家节能惠民政策持续扩容,反映出今年以来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情况下,‘扩内需’任务的艰巨性,政策的战略指引意义要大于实际市场拉动作用,重在为相关产业明确指出‘节能减排、升级转型’的重要性,并给予市场消费者和相关企业注入消费的信心”。

节能补贴再次扩容

此次,国家节能补贴除了增加节能电脑和单元式空调两类消费品之外,首次将补贴重点转向了工业领域的节能改造和推广,包括工业风机、水泵、变压器和空气压缩机4类产品,加上此前已经享受补贴的电机,实现了在关键能耗产品上的覆盖。

在节能补贴从家电消费类产品向工业领域扩张的背后,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冯洪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指出,“这应该是基于国家要在短期内通过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节能减排、拉动投资和扩大内需求的战略目标,所以开始从消费市场向工业领域进行扩张,从而在更深地挖掘节能家电消费潜力的同时,实现政策效应的双管齐下”。

今年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安排363亿元用于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四大类共8大系列产品,预计拉动消费需求约4500亿元,推广期暂定为一年。

目前,中央财政为拉动节能产品销售已累计安排资金预算503亿元。其中,仅今年中央为节能补贴的财政预算从年初的155亿元,在今年6月份追加150亿元,此次再次追加45亿元,累计达到350亿元。国家决策层面对于“扩内需、促消费”的决心已经明确。

中国社科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指出,“利用财政补贴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引导产业升级,应该是一项长期政策,等到行业自我稳定运行时,财政补贴便可以功成身退”。不过,张斌也提醒,虽然说通过财政补贴引导节能消费是最直接的方式,但需要设计合理的补贴机制,避免在操作环节上的不公平,比如骗补行为发生。

扩内需任务不轻松

自2009年节能补贴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推广高效节能空调5000多万台,节能汽车500多万辆,高效电机1200多万千瓦,高效照明产品5.2亿只,拉动消费超过6000亿元。特别是今年6月份,新一轮的节能补贴实施以来,高效节能空调、平板电视等5类家电的销售量已超过668万台。今年6月,中央财政计划安排265亿元资金用于5大类节能家电共7700多万台的市场推广。

国家节能补贴政策的实施,在一定周期内确实推动我国节能家电的销售。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家电企业人士认为,“自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家电市场萎靡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单纯地依靠国家政策刺激家电消费的作用并不会很大,还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和市场更新换代,还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与今年1至5月份相比,节能补贴实施后的6至7月份纳入推广范围的5大类家电销量同比降幅平均收窄了近12个百分点,其中平板电视、空调分别收窄了18个、20个百分点。由于政策的补贴考虑到普惠性,拉动效应主要还体现在市场刚性需求上,对于一些潜在消费的刺激并不明显,整个行业的市场销售还身陷持续下滑的通道中。

冯洪江指出,“扩内需、促消费,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除了通过节能补贴政策直接来引导和刺激之外,还需要相关行业大企业通过自主让利、产品升级等方式来配合。同时,国家在医疗、社会保险、教育等公共政策的持续建立和完善,也直接影响到消费刺激的效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