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获政策加码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促进国内消费为重要内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促进国内消费为重要内容消费信贷获政策加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稳步发展消费信贷市场,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集中推进汽车、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信贷消费发展。
专家指出,此规划是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的背景下出台的。而中国在消费信贷方面,只有住房和汽车按揭初具制度体系,其他诸如家电、教育、旅游、电子商务等才刚刚起步。
发展消费信贷利好经济
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的产业发展需要消费拉动,以弥补出口降低的市场空间,增加产品购买力,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产能释放。”
吴维海认为,“中国的消费水平在达到小康之后,面临消费升级,一次性大额支付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也会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消费信贷,使部分急需改善生活条件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居民提前实现对住房、汽车等高价值消费品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质量,促进社会消费升级的顺利实现。”
有资料显示,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根据BCG的预测,这一目前规模在7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将在未来5年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并在2015年达到约21万亿元。
“我国经济进入‘稳增长’的关键期,且外需持续低迷,拉动国内消费的需求就显得颇为急迫,事实上国家在拉动消费方面已出台诸多刺激政策,如何进一步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吴维海表示。
从全社会看,由于消费与生产不可能完全同步,消费总是滞后于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差,消费信贷的实施有助于增加即期消费,保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相应保障制度亟须完善
据了解,在消费信贷方面,国内目前只有住房和汽车按揭初具制度体系,其他诸如家电、教育、旅游、电子商务等才刚刚起步,各种相应的制度保障亟待构建和完善。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住房价格偏高、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消费交易成本较高缺乏二级市场等,阻碍了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
“个人的消费信贷品种少,期限较短,不利于大宗采购。同时,放贷条件很严格,限制了很大的消费群体。同时,消费信贷的银行意愿不强,个人信用体系没有构建,消费信贷的零散和单位成本高等因素,不如公司贷款获得的收入高。”吴维海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事实上,中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据了解,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信贷消费的风险呈上升趋势。
专家:政府和金融机构需共同发力
专家指出,信贷政策的完善需政府和金融机构合力助推。
“首先政府可通过消费信用引导消费者的支出投向,有意识地加速或延缓某类消费的社会实现,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另外,进一步完善保险、养老、教育、失业等机制,降低消费者的未来预期,提高投资消费的欲望,进一步拓宽消费信贷的市场需求。”吴维海表示,“其次,国家资金扶持,这包括金融供应链管理、消费和制造的全产业链金融扶持;优化财税体制和增大居民收入分配;同时完善跨金融机构的合作与风险等配套措施。”
在金融机构层面,吴维海指出“可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征信体系消费贷款抵押担保体系,降低消费贷款风险,创新信贷产品;优化信贷群体,进而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同时,吴维海认为,银行应该完善消费者信用体系和创新消费产品,降低贷款利率,刺激汽车、电器等大宗采购的金融信贷。
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银行将更多地转向消费信贷业务。消费信贷获政策支持,对银行产品服务创新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