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商业管理
 

2012年9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再固守以前的图书贩子的思想已经完全行不通了,书店要生存就必须跳出书贩子的过时理念,改变旧有的商业模式和品牌思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实体书店在自救中挣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实体书店在自救中挣扎

王利博制图

对于实体书店来说,这个秋天已经提早有了寒意。

在刚刚过去的8月,开业不到1年的福州文华书城和营业17年之久的汕头三联书店相继宣布将在9月结业,当地顾客通过微博抒发感伤,引来许多唏嘘的回应。而在此之前,著名的“光合作用书房倒闭”事件就曾引发一连串的集体叹息和社会叩问。然而时过境未迁,民营实体书店所面临的凋零景况并未在大众的扼腕中苏醒回暖。

今年4月,上海市成为内地首个出台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城市,迄今已有35家实体书店获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不久前也曾表示,北京市正着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实体书店。

不过,在相关的政府扶持出现之前,更多的民营实体书店唯一可以做的是在自救中挣扎。

缺钱仍是书店的致命伤

2012年7月14日,北京单向街书店店长武延平度过了“最漫长”的一天。从当日10点开始,单向街书店持续36小时不打烊。在那之后,这家北京有名的人文书店暂停营业。

6年来,这已经是书店的第3次搬迁,由此书店也被称为“流浪的单向街”。对于不少民营实体书店来说,“流浪”几乎是一种常态,其原因大都指向同一个:房租太高,无力承担。汕头三联是一家营业17年之久的老书店,但终因“不堪经营压力”将于9月30日结业。这不是只属于汕头三联的告别时刻。几乎每隔一阵子都会有书店倒闭的消息传来。公众每逢遇此伤感叹息,越发地衬托出实体书店生存困境的厚重和悲凉。

8月20日,今典投资集团董事长张宝全通过微博宣布称将免费提供店面给文化书店使用。“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阅读替代书店,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样的一种充满温馨的生活方式留存下来。”张宝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张宝全看来,不少书店办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无力承担高昂房租,因此他提供免费店面的初衷便基于此。

显然缺钱正是民营实体书店生存的致命伤。经营一家书店的出版商张业宏告诉记者:“若是房租没有压力,我早就进城开一家书店了。”他创办的书店位于远离闹市的宋庄,开业已两年,“不亏也不赚”,相对于民营书店现状,这样的景况差不多已是一种“盈利”。

繁华市井间,相对恬静的书店对于房租的承受力往往不及周边的房产中介甚至熟食店。作为微利行业,图书销售收入无力承担管理和经营费用。对于实体书店来说,深厚的文化与脆弱的经济似成反差,而这样的结局要么是搬迁,要么就是关闭。

资金成为书店经营的最大压力,而除了缺钱,书店还面临着其他难题。网络购书的便捷和和电子阅读的普及,是划向书店的另一道重伤。几乎每天都有网友在微博上感叹“网上买书既便宜又送货快,难怪那么多书店关门了”。

品牌战略专家崔洪波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再固守以前的图书贩子的思想已经完全行不通了,书店要生存就必须跳出书贩子的过时理念,改变旧有的商业模式和品牌思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颠覆旧有商业模式

到广州出差的北京青年小王,很快在这个陌生城市找到了熟悉的感觉———因为他发现了一家平时最爱去的全国连锁书店,虽然地处不同城市,但统一的装饰环境和相似的文化氛围,让小王觉得异乡不再陌生。“这就是书店的魅力,看上去是一本书、一杯咖啡,但这种氛围是别的店无法取代的。”小王说。

实际上,书店正在变成另一种消费场所———不仅卖书,还有其他消费。

“实体书店只靠卖书绝不会产生盈利。不少成功的书店正从单一卖书到提供多元化商品和更丰富的消费体验,通过多元化经营提高盈利能力,线上线下创造整体品牌,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消费满足,直至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崔洪波告诉记者。

面对愈加险恶的市场环境,书店生存各有其道。颠覆旧有的品牌思维和商业模式,复兴图书的文化平台和生活内涵,正成为不少实体书店活下去的希望。

许多人文特色的实体书店更像是以书为背景的生活社区。在这些书店里,常常会举办各种互动交流活动,并提供出版物、休闲场所等多元化商品来满足顾客多种消费需求,从而体现文化氛围和人文特色———这些都是网络书店所无法提供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主题书店大多偏爱小资情调、过分追求文艺细节而非文化本身。这些书店能否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中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真正形成一种文化平台,都留待现实去考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