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利润是资本市场偏瘫所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银行业高利润是资本市场偏瘫所致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样一种现象:一条腿有残疾的人,其用来走路的那条腿必定异常粗壮有力。原因是,正常情况下两条腿所承担的重量和任务,现在都由一条腿所担负了,过度地使用起到了强化锻炼的效果。
用这一现象来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业之间的关系,也是再恰切不过了。
随着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的收官,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尽显眼底。数据显示,沪深两市2477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1.6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约1.02万亿元。其中16家A股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约为5453亿元,而剔除银行股后,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则仅剩4747万亿元,银行利润占比高达53.57%。
在银行业实现超额利润的背后,并不是中国的银行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是中国资本市场高度不发达的现实。
相比发达国家企业70%依靠直接融资、30%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比例,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少得可怜。央行发布的《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这是间接融资的规模。而过去17年间,中国股市包括新股发行、再融资等,上市公司共计从沪深两市集资4万多亿元,只是2011年银行贷款余额的零头。同时,据央行日前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透露,截至去年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累计筹集资金134.35亿元。
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一方面导致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体系;另一方面也导致以居民财富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缺少投资渠道,只好把钱都存进银行。由此,银行体系掌握了对资本定价的绝对话语权,完全可以靠息差过日子。而实体经济在为银行的高额利润埋单的同时,还要看银行的脸色。
股市和债市的发育不仅会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其有着对产业和企业未来价值判断的作用,从而会引导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本市场未能发挥对于资本的优化配置功能,也导致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未能向着高度化的方向发展。银行投资的务实和保守本质,决定了其不会把资金投入到具有不确定性的行业中去。单独由银行体系配置资本的后果就是,一方面是大量具有新兴战略发展意义的行业得到不到急需的资金,而另一方面则是像钢铁那样产能已经大量过剩的行业因为有抵押物和信用积累,依然在获得过度宽松的资本支持。
资本市场的畸形发育在给银行体系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使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风险。8月15日,银监会公布了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不良贷款余额升至4564亿元,较一季度的4382亿元增加182亿元。这是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上升。而随着“老板跑路”事件的发生和发酵,越来越多的银行被卷入其中。在经济转入下行周期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在经济刺激增长时期所超量投放的货币面临巨大的回收风险,银行将进入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周期。对于银行体系来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更大。由于赚钱过于容易,中国银行业没有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核心竞争力,一旦资本市场的结构发生大的改变,银行体系抗御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
与建设发达的资本市场的需要相比,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还极度薄弱,并且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由于“政策市”、“圈钱市”现象的大量存在,沪指已经从6000多点的最高点跌回到目前的2000点左右。同时,由于财务和业绩做假等原因,大批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经不起浑水等做空机构的攻击,集体败北。这不仅是被攻击企业的灾难,甚至是中国企业的耻辱。如果希望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除了有更多更好的融资渠道外,企业自身的信用显然是最根本性的问题。
靠银行系统玩单脚蹦的资本市场肯定走不快,也走不远。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1—2012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6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排名第48位,金融服务便利程度居第60位。“偏瘫”的资本市场已经制约了中国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度发育的资本市场来支撑。而支撑整个资本市场的则是中国企业的信用以及相应的运营和监管体系。中国目前缺少的不是钱,而是能够放心把钱投给陌生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