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大势
 

2012年9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业增长承压严重

8月份PPI继续大幅下挫,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8月份PPI继续大幅下挫,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制造业增长承压严重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8月经济数据,CPI重回2时代,PPI跌幅创下34个月新低。PPI创新低与此前PMI的走势一致,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是处在收缩状态。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最主要的是欧元区前景难以预料。如果欧元区解体,势必引发中国外贸出口需求更严重萎缩,出口增速还会进一步探底,恐慌气氛蔓延,在这种情况下,PPI价格指数还会下滑。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落

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至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217958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比1至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在回落。1至8月份,全国制造业投资为77341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比1至7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

另外,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有所提高。1至8月份,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97119亿元,同比增长24.9%,增速比1至7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

与数据相吻合的是,近期,多个城市轨道、公路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批,近日,发改委接连批复逾万亿元的基建项目,通过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实现稳增长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明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显示当前经济仍在下行过程中。

财经评论人周俊生撰文指出,在中国经济以往的增长模式中,由政府推动的投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每当经济运行遭遇危机,政府只要出手大量投资项目,GDP很快就能得到拉升,这种手段在几年前面对金融危机侵袭时,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但这种投资扩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负面作用,这几年由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不良影响,我们同样看得很清楚。因此,当“稳增长”再一次成为政府的首要目标的时候,重启投资就显得很谨慎。

中国政府在探寻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之际,已显著加快了审批地方政府新基建项目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元。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出台政府文件,但是也发布了重点投资项目。目前这波由政府一手主导的投资浪潮,其力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几年前的4万亿投资大单。

专家建议大幅增加国内需求

周俊生认为,不必再沉迷于以扩大投资来拉动GDP的百分点。在经济运行的整个链条中,投资只是手段,民众的消费才是终极的目标,一哄而上的投资虽然确实能拉升GDP,但如果内外市场不能对投资形成有效的承托,反而会造成累赘。目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严峻问题。内需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软肋,以前发达国家因为产业转移而让中国制造业得以“乘虚而入”,用外需的扩张来掩盖内需的薄弱。但是如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在调整,美国就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目标,并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采取了打压策略,这使中国的外贸同样面临严峻考验,出口订单指数仅为44.7,创下41个月以来最低值,就印证了这种现实。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曾指出,目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政策转向稳增长,但不太可能再次出台类似“四万亿”那样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在此背景下,部分产业和行业仍将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压力。

陈克新则表示,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制造业摆脱困境途径,不能仅靠增加贷款、减税与削减产量,最主要的还在于迅速启动国内重大,也包括松动对于大件商品的购买限制,以迅速大幅增加国内需求,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关键是要投向制约发展的“短板”方面。比如强大国防建设、环境保护建设、城市下水防洪建设、廉租房建设、医疗与教育建设等。这些事情做好了,可以将增量投资与结构调整很好地结合起来,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两个最大的调整失衡:即“世界工厂”与严重环境污染的失衡,国内需求不足与过于依赖出口的失衡,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也可以消化现阶段制造业的相对过剩产能,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